走过冬天
一块拇指大小的硬木头,上面歪歪扭扭刻着郑益阳三个字,便成了郑益阳一家五口人的救人“宝贝”。这枚小小的印章跟了他26年,那上面已被磨得黝黑发亮,目睹了他家的贫困与富裕。
郑益阳是个瘸子,走山路上坡时,脚底一滑,走一步要退三步。下坡时,脚底一滑,一只腿支着身体的重心,蹦、蹦、蹦,连蹦几十米远,不管扛着什么东西,撒得一地。他经常伤心这条腿不听话,也怪这条路真不是人走的。
郑益阳家世代住在竹山县最贫困最边远的楼台乡高山村。这里是黄龙电站库区,农民都住在高山、石山上,路不通,什么困难都跟着来了,吃水也要到10多里的山下挑。土地特别薄,老人们常说:“三个大月亮,晒掉半年粮。”他家是全村最穷的户,全年一大半时间凭着父亲一枚木头章子领取政府救济度日。每到腊月或春荒,干部给他们叮嘱最多的话就是“到乡政府别忘带印章。”土地到户那年,22岁的他结婚生子,从本来不多的房屋和土地中,剁了半间房和两亩薄壳地,算是分得的一份家当。
越穷越生,越生越穷,到1985年,郑益阳已经有3个小孩,于是政府干部干脆叫他也雕一枚印章,每年可领到一份救济。
1988年遭受特大旱灾,粮食颗粒无收。腊月二十,他到乡政府领取20斤大米,因忘带印章,往返多跑20多公里山里。他这种残废人,20多公里要走一天多,还不知道体力消耗了多少。自此,随身带印章成了他的习惯。
不通路不通班车的日子真苦。雀雀儿望着亮处飞。1991年10月,他再也耐不住折磨,经人介绍,全家搬到京山县钱场镇白马村3组,购买当地徐家两间土坯房,承包4亩水田。在合同书上,他盖上印章,记载了流离失所、颠沛流离的遭遇。
在京山他学会了种西瓜、种水稻,可住了两年,因税费过重再也住不下去了,一家人回到贫穷的高山村,在原屋场旁边搭起两间窝棚居住,把荒芜几年的两亩薄地里种上西瓜。可夏天西瓜出来,西瓜背到最近的公路也有40多里,种西瓜卖的钱还不如花的力钱多,一万多斤西瓜烂在地里懒得收。脸朝黄土背朝天,贫困的日子没有边,为支撑3个小孩读书,他远走山西煤矿打工。这期间,唯一怕丢失的就是自己的印章,害怕天南海北的人捡走他的印章冒领他的血汗钱,就是下矿也随身带着。
在山西打工4年,他只回过一次家,好把可怜的钱省着贴家用。1994年,公路修到了家门口,中巴车开进了村,农作物卖起来方便。家乡高山村开始种黄姜,“家有一亩姜,两年奔小康”,没两年,一批种姜户都摆脱了贫困。在妻子的催促下,1996年冬,他背着被窝卷回到家。当年冬,他用他饱经风霜的印章在种姜扶持贷款借据上盖了一道红印,在村里的种植合同书上盖了印。1998年冬,他挖起两亩黄姜,卖了8240元,除掉成本,净赚6100元。尝到种黄姜赚钱的滋味后,他开始租种别人的地种黄姜,到2000年,面积达到12亩,每年开挖的有6亩,没几年,他拆掉窝棚,盖起了三层小洋楼。黄姜疲了,他又新发展中药材。
要想富,先修路。公路由沙石路变成了柏油路,通村到户的客车也由中巴变成了亨运公司的公交车,山里人穿得体面了,身上一点灰都不沾,进城出县体体面面的,谁也分不清是城里人乡下人。他家的土特产身价高了,财源滚滚,印章也成为取款、签合同的工具了。 (作者单位:县委宣传部)
一块拇指大小的硬木头,上面歪歪扭扭刻着郑益阳三个字,便成了郑益阳一家五口人的救人“宝贝”。这枚小小的印章跟了他26年,那上面已被磨得黝黑发亮,目睹了他家的贫困与富裕。
郑益阳是个瘸子,走山路上坡时,脚底一滑,走一步要退三步。下坡时,脚底一滑,一只腿支着身体的重心,蹦、蹦、蹦,连蹦几十米远,不管扛着什么东西,撒得一地。他经常伤心这条腿不听话,也怪这条路真不是人走的。
郑益阳家世代住在竹山县最贫困最边远的楼台乡高山村。这里是黄龙电站库区,农民都住在高山、石山上,路不通,什么困难都跟着来了,吃水也要到10多里的山下挑。土地特别薄,老人们常说:“三个大月亮,晒掉半年粮。”他家是全村最穷的户,全年一大半时间凭着父亲一枚木头章子领取政府救济度日。每到腊月或春荒,干部给他们叮嘱最多的话就是“到乡政府别忘带印章。”土地到户那年,22岁的他结婚生子,从本来不多的房屋和土地中,剁了半间房和两亩薄壳地,算是分得的一份家当。
越穷越生,越生越穷,到1985年,郑益阳已经有3个小孩,于是政府干部干脆叫他也雕一枚印章,每年可领到一份救济。
1988年遭受特大旱灾,粮食颗粒无收。腊月二十,他到乡政府领取20斤大米,因忘带印章,往返多跑20多公里山里。他这种残废人,20多公里要走一天多,还不知道体力消耗了多少。自此,随身带印章成了他的习惯。
不通路不通班车的日子真苦。雀雀儿望着亮处飞。1991年10月,他再也耐不住折磨,经人介绍,全家搬到京山县钱场镇白马村3组,购买当地徐家两间土坯房,承包4亩水田。在合同书上,他盖上印章,记载了流离失所、颠沛流离的遭遇。
在京山他学会了种西瓜、种水稻,可住了两年,因税费过重再也住不下去了,一家人回到贫穷的高山村,在原屋场旁边搭起两间窝棚居住,把荒芜几年的两亩薄地里种上西瓜。可夏天西瓜出来,西瓜背到最近的公路也有40多里,种西瓜卖的钱还不如花的力钱多,一万多斤西瓜烂在地里懒得收。脸朝黄土背朝天,贫困的日子没有边,为支撑3个小孩读书,他远走山西煤矿打工。这期间,唯一怕丢失的就是自己的印章,害怕天南海北的人捡走他的印章冒领他的血汗钱,就是下矿也随身带着。
在山西打工4年,他只回过一次家,好把可怜的钱省着贴家用。1994年,公路修到了家门口,中巴车开进了村,农作物卖起来方便。家乡高山村开始种黄姜,“家有一亩姜,两年奔小康”,没两年,一批种姜户都摆脱了贫困。在妻子的催促下,1996年冬,他背着被窝卷回到家。当年冬,他用他饱经风霜的印章在种姜扶持贷款借据上盖了一道红印,在村里的种植合同书上盖了印。1998年冬,他挖起两亩黄姜,卖了8240元,除掉成本,净赚6100元。尝到种黄姜赚钱的滋味后,他开始租种别人的地种黄姜,到2000年,面积达到12亩,每年开挖的有6亩,没几年,他拆掉窝棚,盖起了三层小洋楼。黄姜疲了,他又新发展中药材。
要想富,先修路。公路由沙石路变成了柏油路,通村到户的客车也由中巴变成了亨运公司的公交车,山里人穿得体面了,身上一点灰都不沾,进城出县体体面面的,谁也分不清是城里人乡下人。他家的土特产身价高了,财源滚滚,印章也成为取款、签合同的工具了。 (作者单位:县委宣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