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老家已经十余年了,却始终不能忘记老家的年。
老家的父辈们非常看重团年,把它当作合家团圆的象征。为了团好年,他们提前一天就安排三路人马同时进行准备。上了年纪的爷爷大多领着孙子从事清扫工作,这天他们要从里到外把房子收拾的干干净净,亮亮堂堂;当家的男子负责贴对联和年画,要通过它来营造浓厚的氛围。女主人们则是在倾尽全力准备菜肴。在农村团年固然要有氛围,但更多的还是吃喝,因此,女主人是最忙碌的。她们一边忙着将所有炉灶调动起来煮肉、蒸菜、炒菜、煮米,一边还要考虑如何花色搭配,如何图个吉利,比如煮肉时既煮猪头,又煮猪尾,称之“有头有尾”;做菜时煎了鱼后,不忘爆炒一个腰花,谓之“有余(鱼)有剩(肾)”。
待几项准备工作全部做好后,便可点燃“文烟”开始团年。团年一般分为两步,首先是敬祖,然后是团年。菜端上桌后,放一挂鞭炮,斟上一轮酒,当家的跪下烧纸,待纸烧毕,再斟一轮酒,家中儿孙尤其小孩开始轮流磕头,恭接长辈回家团年。磕头完毕,斟上第三轮酒,稍后撤菜,到厨房回火热好后,端上桌子,再点燃一挂鞭炮,掩上大门,一家人方正式团年。团年时要求合家欢乐,尽情吃喝,即使平时再有矛盾,这时也都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和吵闹。
团年罢,女主人收拾餐桌厨房。男主人则还有两件事要做,一是带上孩子给祖辈上坟,一是将水缸挑满水保证三天不缺。我少时常被分派挑水,因为酒后腿软,每每对此心生怨言。现在老家已经家家用上自来水,在家兄弟们也终于卸下了这个烦琐差事。
三十晚上是我们小孩子最高兴的时候,洗罢澡,就可以换上新衣服,穿上新布鞋,然后一边放开胆子吃着花生、瓜子,一边聚精会神地听着老辈子拍古今,大家围着火炉安心守岁。熊熊的烈火,漂亮的衣服,可口的零食,动听的故事,这就是在那个物质和精神都十分贫乏的年代带给我们的愉悦享受。
午夜零点,大人们就停下一切,拿起鞭炮去出天行,我们也便跟着大人就着微弱的手电光去放鞭炮,此时,一家爆竹响,万家跟着应,山乡四处马上就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至此,新的一天开始,新的一年开始,团年夜(除夕夜)结束,我们这乐呵了半宿的孩子也终于可以放心地去睡觉了。
岁月易逝,转眼人已近四十,且已离家十余年。现在身处县城,虽然吃住玩各方面都好过老家很多,但每年过年却总也不易找到年的感觉,因此常常回忆起儿时的那种生活。儿子听了我的讲述,也羡慕得闹着要回老家过年,愈近年底,闹得越凶,也愈发增加了我的思乡之念,看来,今年过年还是回老家的好。 (凌余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