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前夕,官渡镇碧空如洗。驴头山下,笔者一行来到田间地头,看乡村美景,听脱贫故事——
一份地赚三份钱
“工钱一人一天100,土地流转租金一亩300,还有入股分红……”官渡镇桃园村1组村民庞昌恒算着去年的收入,笑开了花。
庞昌恒今年50岁,妻子体弱多病,儿子尚未成家。2016年,庞昌恒把8亩多地流转给当地的俊杰奇异果种植合作社,并以土地作股参与分红,夫妻二人平日在合作社打工。“靠一份地挣三份钱,‘穷帽子’不愁摘不掉!”
2015年以来,该镇大力推广“政府+合作社+基地+农户” 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围绕“一主两辅三特”产业布局,组织农户加入小水果、畜牧、蔬菜、烟叶等专业合作社,农民生产实现了从“孤军奋战”向“集团作战”的转移。目前,15家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已覆盖全镇,500余名群众走上脱贫致富路。
“豆腐”老汉成“明星”
“这老爷子是我们这里的‘明星’,70多岁了,自食其力脱了贫。”农家乐老板李光翠说话间,一位老人挑着豆腐进来了。只见他动作利索,精神抖擞。
老人名叫兰善清,今年71岁,桃园村5组人,妻子偏瘫,老两口的房屋在大山顶上。2016年,官渡镇党委书记张伟成为他制定了脱贫方案:利用山场优势养鸡2000只,依靠传统手艺打豆腐卖。
去年,兰善清靠卖豆腐月均纯收入1000多元,养鸡一年纯收入5万多元,顺利脱贫。如今,兰善清已经搬离了山顶,住到了波鱼沟集中安置点。
“挖山人”变“种树人”
走进该镇马峪河村5组的漆树种植基地,10余名工人正在清理地里杂草。林下套种的魔芋长势喜人,绿油油一片。
40岁的基地主人——众心万亩生态魔芋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帅东喜上眉梢, 1000亩生漆和魔芋还未进入丰产期,每年都能为他带来100余万收入。
殊不知,帅东曾是当地有名的“挖山人”,如今却转身变成了“植树人”。
2014年,帅东将经营多年、价值八百余万元的铁矿关闭,回到家乡马峪河村,流转土地1000亩种漆树、种魔芋。如今,他的合作社已成为“绿色银行”,丰产后年产值300万左右,可带动当地20多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万余元。
在官渡,像帅东这样从消费生态到发展生态的人不在少数。中场村的郭铭曾开办采砂厂。2016年,他投入了180多万元,在马峪河村建起了标准化魔芋基地300亩。30多户贫困户在他的带动下“借地生财”,户均年增收2万多元。(李永芳 陈元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