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老家的路还蓄存着厚厚的积雪,太阳从山那边慢慢升起,透过山凹的树林,把光辉挥洒在老家现已荒无人烟的土地上。童年的老屋,童年的记忆,尤其这样的日子里,老屋各院落间笼罩着的浓厚的年味气息,被斗转星移的岁月全淹没于眼前这一望无际的莽莽树林……
“年好过,月难过”,这话通俗准确,自幼儿起就刻骨铭心。童年时,我们心里的新年倒计时从冬月就开始了,家里备年的序幕也从冬月慢慢拉开,大集体年代生产队一星期分的粮食根本网不住一家人的口食,何况我们姊妹五人加上母亲(父亲长年行医在外)这个家大口阔的家庭,但母亲总会悄悄盘算着她的计划,神不知鬼不觉的从一家人的牙缝里艰难的积攒着备年的熬糖玉米,等到大雪纷飞的闲暇日子便开始了她轻车熟路的熬糖流程。大凡这样的日子也是我们全家人喜庆幸福的时刻。熬糖从玉米的浸泡,用石磨磨出玉米麦芽细浆,再到过渣上锅熬煮冷却成糖,往往需要整整一天一夜。尽管我们每人都想熬到天亮,等成糖到嘴,但瞌睡却不由人,大多半夜都呼呼大睡,一觉醒来天仍笼罩在黑幕里,灶膛里熊熊燃烧着的火焰映照着母亲那期待的、满足的微笑的脸庞。
更好的戏当然在临近过年的日子里。那时生产队规定每户每年必须向国家交一条统购猪,要想自己有年猪杀,前提是得完成上交统购猪的硬任务。母亲的劳动强度大大提高了,她白天必须在生产队里劳动,那时生产队夏季收割的堆积如山的小麦全靠她们几个妇女用链械打下,记忆中多少烈日炎炎的夏天中午,她头顶烈日,肩搭毛巾,手舞链械,挥汗如雨......这一幕幕深刻我心,至今一忆起就仿佛在眼前,即使中途歇息片刻,她就马上背起挎箩到保管库附近的地里打猪草,这样一年下来家里至少两头猪都慢慢长大。为了谋划家里的日常生计,她春天养蚕,卖掉蚕茧,制作丝线;野玫瑰盛开的季节,着手用玫瑰花作甜酒曲子卖钱,有时深更半夜我们一觉醒来,昏黄中看到母亲仍端坐在那里织布纺线。期间好几年我们家还喂了母猪,好让猪崽卖钱,那时交统购猪有重量和肥度的要求,交不交得上一到秋季就成为人心里旳一道坎,有年交猪的时候按照母亲的安排,我早早的起床,和她一起赶着猪走完五六里的山路来到口外的供销社,由于人多等到下午猪也饿了,肚子也瘪了(大概他们数量也收够了),于是自然就交不上了,那一刻我永远忘不了母亲那焦急而无奈的眼神,我们只好赶着猪顺着山路摸黑往回走。自家杀猪和宰羊的日子心情自然不用说了,因为父亲喜欢吃羊肉,我们家喂着几头自己家母羊繁殖的马头羊,紧接着母亲忙着做猪血干,腌腊肉,做磨芋豆腐,熏豆腐干。大年三十的前夜也是新年倒计时的关键时刻,这时腊瘦肉骨头和猪血干在灶台里边的大锅里沸腾着,香味早已弥漫着整个屋子,油炸程序在外面锅里启动,有时父亲也亲自动手配合炸出香脆可口的“猫屎”(麦面掺糖的油炸脆果)散子等等。
大年三十,白天的快活日子很快就过去了,三十的晚上也是一个快乐的重要节点,火炉的火熊熊燃烧,母亲忙完一天的年,收拾好一切家务,洗完澡换上衣服,拿起她那破旧的而视为珍宝的老书,戴上老花镜,坐在火炉边开始了她一年一道的雷打不动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读唱,她边唱边讲,情感是那样的投入,说唱是那样的生动,整个人沉浸入情节当中,这分明是旧时代农妇对自由美好生活的执着向往!其实母亲是我们老家为数不多的妇女识字人,解放后的那段日子,搞土改她忙上忙下,后来推荐她去省高检,她犹豫了很久,想到肚里怀着的孩子(我大姐)决定放弃,现在去的那人早已退休,也早已是大都市的富贵太太,而她身居大山,打柴闹火,默默无闻的走完了她奋斗的一生。
母亲的一生用行动使我们姊妹们明白了什么是有用的人,什么是顽强的品格,什么是顶天立地的肩膀,什么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她一生面对苦难无所畏惧,面对生活充满激情,用自己的勤劳的双手经营自己的幸福生活,以致在我意识中形成瞧不起软弱而惰性的人,我们姊妹们都没什么出息,但都传承了母亲的勤劳,都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自我满足的丰衣足食的生活。(廖传德)
“年好过,月难过”,这话通俗准确,自幼儿起就刻骨铭心。童年时,我们心里的新年倒计时从冬月就开始了,家里备年的序幕也从冬月慢慢拉开,大集体年代生产队一星期分的粮食根本网不住一家人的口食,何况我们姊妹五人加上母亲(父亲长年行医在外)这个家大口阔的家庭,但母亲总会悄悄盘算着她的计划,神不知鬼不觉的从一家人的牙缝里艰难的积攒着备年的熬糖玉米,等到大雪纷飞的闲暇日子便开始了她轻车熟路的熬糖流程。大凡这样的日子也是我们全家人喜庆幸福的时刻。熬糖从玉米的浸泡,用石磨磨出玉米麦芽细浆,再到过渣上锅熬煮冷却成糖,往往需要整整一天一夜。尽管我们每人都想熬到天亮,等成糖到嘴,但瞌睡却不由人,大多半夜都呼呼大睡,一觉醒来天仍笼罩在黑幕里,灶膛里熊熊燃烧着的火焰映照着母亲那期待的、满足的微笑的脸庞。
更好的戏当然在临近过年的日子里。那时生产队规定每户每年必须向国家交一条统购猪,要想自己有年猪杀,前提是得完成上交统购猪的硬任务。母亲的劳动强度大大提高了,她白天必须在生产队里劳动,那时生产队夏季收割的堆积如山的小麦全靠她们几个妇女用链械打下,记忆中多少烈日炎炎的夏天中午,她头顶烈日,肩搭毛巾,手舞链械,挥汗如雨......这一幕幕深刻我心,至今一忆起就仿佛在眼前,即使中途歇息片刻,她就马上背起挎箩到保管库附近的地里打猪草,这样一年下来家里至少两头猪都慢慢长大。为了谋划家里的日常生计,她春天养蚕,卖掉蚕茧,制作丝线;野玫瑰盛开的季节,着手用玫瑰花作甜酒曲子卖钱,有时深更半夜我们一觉醒来,昏黄中看到母亲仍端坐在那里织布纺线。期间好几年我们家还喂了母猪,好让猪崽卖钱,那时交统购猪有重量和肥度的要求,交不交得上一到秋季就成为人心里旳一道坎,有年交猪的时候按照母亲的安排,我早早的起床,和她一起赶着猪走完五六里的山路来到口外的供销社,由于人多等到下午猪也饿了,肚子也瘪了(大概他们数量也收够了),于是自然就交不上了,那一刻我永远忘不了母亲那焦急而无奈的眼神,我们只好赶着猪顺着山路摸黑往回走。自家杀猪和宰羊的日子心情自然不用说了,因为父亲喜欢吃羊肉,我们家喂着几头自己家母羊繁殖的马头羊,紧接着母亲忙着做猪血干,腌腊肉,做磨芋豆腐,熏豆腐干。大年三十的前夜也是新年倒计时的关键时刻,这时腊瘦肉骨头和猪血干在灶台里边的大锅里沸腾着,香味早已弥漫着整个屋子,油炸程序在外面锅里启动,有时父亲也亲自动手配合炸出香脆可口的“猫屎”(麦面掺糖的油炸脆果)散子等等。
大年三十,白天的快活日子很快就过去了,三十的晚上也是一个快乐的重要节点,火炉的火熊熊燃烧,母亲忙完一天的年,收拾好一切家务,洗完澡换上衣服,拿起她那破旧的而视为珍宝的老书,戴上老花镜,坐在火炉边开始了她一年一道的雷打不动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读唱,她边唱边讲,情感是那样的投入,说唱是那样的生动,整个人沉浸入情节当中,这分明是旧时代农妇对自由美好生活的执着向往!其实母亲是我们老家为数不多的妇女识字人,解放后的那段日子,搞土改她忙上忙下,后来推荐她去省高检,她犹豫了很久,想到肚里怀着的孩子(我大姐)决定放弃,现在去的那人早已退休,也早已是大都市的富贵太太,而她身居大山,打柴闹火,默默无闻的走完了她奋斗的一生。
母亲的一生用行动使我们姊妹们明白了什么是有用的人,什么是顽强的品格,什么是顶天立地的肩膀,什么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她一生面对苦难无所畏惧,面对生活充满激情,用自己的勤劳的双手经营自己的幸福生活,以致在我意识中形成瞧不起软弱而惰性的人,我们姊妹们都没什么出息,但都传承了母亲的勤劳,都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自我满足的丰衣足食的生活。(廖传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