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网消息 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新一轮大数据比对,勾起了我对去年大数据工作的回忆。
去年6至8月,我参与了大数据比对。我提着纪委的尚方宝剑下村“狐假虎威”了一把。
大数据比对、核查、录入工作,是繁重的、辛苦的。记得有一次,上午在溢水政府开会,下午两点半来到溢水中学电脑室,把近6千份的大数据核查信息录入Excel表格,两人一组,一人报,一人键盘输入,兼校对。没想到的是,一直忙到第二天上午11点,我们才跨出电脑室。早餐和晚餐,份儿饭,送到电脑室里吃。半夜实在太困,就趴在电脑桌上小睡一会儿。夜深人静,只有“啪啪”的键盘打字声和灯光下的背影。
核对、收集证据,走村入户,不顾酷暑炎热,不怕山高路远。有时候,没有双休日,不分昼夜,中午或晚上,加班加点。我们带着复印机等工具,办公地点,或是在人口相对集中的院子里,或是可以遮阳的大树下,或是相对宽敞的工棚里……
大数据比对核查,我们付出了艰辛,却充实了生活,丰富了阅历。对我来说,收获挺多。
一、对“大数据”本身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大数据”是时代的产物,科技的力量。大数据比对、核查,拍“苍蝇”,反腐利剑直指基层,让惠农政策落到实处,让惠农资金精准到人,为精准扶贫肃清思想、扫除障碍。大数据比对、核查,是从严治党和逐步使干部“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的具体体现,是践行“公平、正义”核心价值观,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得到广大群众真心拥护,提高了党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和政府的公信力。
二、提高了觉悟,增强了党性。
大数据要弄清的三个基本问题,即:“大数据”为了谁?“大数据”查什么?“大数据”怎么查?只有把这些最基本的问题想清楚、弄明白,你才能“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畏缩”,才能“不管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全身心地投入到大数据比对、核查工作中去,才会有所为。
三、丰富了工作方法。
大数据比对、核查,既是办案,又是侦破。侦破是重点难点。计算机比对出的问题线索,不能单就线索本身的身份证号、姓名等不一致去核查,而要思考为什么错,当事人具不具备惠农条件,惠农资金是不是如实由本人领取,带着这些问题去核查,查个水落石出。它与执法办案有所不同,法院办案“疑罪从无”,而大数据则是“疑处从有”,从疑点中发现线索,以本来的线索为起点去思考,牵带出被掩盖的问题线索。证据不足,全部查实,进一步待查。向村干部学习了很多基层工作方法,包括:拉家常,防止狗咬等。大数据比对、核查工作,要严守纪律,认真而不能叫真。纪律是让村干部参与协助,而不能让村干部操纵。“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引导部分干部主动清退问题资金,既完成了交办的任务,也帮助了干部。
四、感受到淳朴民风。
有一位五保,询问情况时,我给他装了一根烟,第二天,我意外的接收了他装的一根烟,18元一包的黄鹤楼。当时,我坚持不要,说这两元一根啦,他硬是塞给我,说昨天吃了我装的烟,意思是要一理一答。“来而不往,非礼也”,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多么憨厚、质朴、善良的农民。
还有一位老汉,七十几岁了,有一女远嫁他乡,他一人在此生活。他说:“我不想死,还想活几年,共产党有这么好的政策。”这是最基层的老百姓发自肺腑的声音,对生活充满热爱,拥有一颗爱党、憧憬美好未来又懂得感恩的心。 像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
五、发现了大数据以外的基层问题。
看到了很多基层矛盾。有一些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始终萦绕在心头。比如:用什么方法唤醒牌桌上的穷民?是什么让他们丧失信心变得麻木不仁,天生的好吃懒惰,还是有其他原因。有的老百姓为什么非常恨村干部?他们说,是仇官。为什么有部分老百姓总是爱上访?他们说,是刁民。说一套做一套的形式主义怎么去根治?等等。
在贫困户精准识别上,有部分百姓是真贫困,却不能纳入贫困户,为什么?他有船。他有车。他有产业。我有一位老乡,残疾人,听说跑出租能挣点钱,当时头脑一热,车贷买了辆车跑出租,想以此谋生,车买到手才知道,公交车越来越普及,亨运出租公司上市,根本挣不到钱,还要月月还贷,因为有车就这样活生生被脱贫。有一家,有船,是躺卧在自家屋檐下的扑鱼船,锈迹斑斑,船还没做起,禁渔来了,船压根就没下过水。商店也是产业,挣不到钱的商店本可以关闭,但关闭之后重度残疾人去干什么。本来能力不强、认知水平不高的他们,说不过干部,在激烈的竞争和残酷的现实面前,显得多么无辜与无奈。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这句话,让人深思。
亚洲的东方,当今的中国,正悄然发生巨大革变。五年以后,会有多少像塘约一样如雨后春笋般破生的社会主义特色村庄?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广大党员干部,请以开天辟地的决心和勇气,登高望远的前瞻眼光,勿囹圄于“小我”,大刀阔斧,汇聚起万众磅礴力量笃信实干,浓墨重彩书写扶贫攻坚的华丽篇章。
(作者:竹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溢水所 陈世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