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早在上个世纪末,时任县委和县政府就挖掘竹山的独特资源,响亮提出了建设“十大亿元企业”、壮大工业经济的发展思路,可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限制,特别是资金、技术、人才不足,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无保障,特色产业尚不成型,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市场都不稳定,彼时的发展目标没能实现,全县人民脱贫致富的世纪之梦只好压在心底。
要想长远富裕,必须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工业兴则经济兴,工业强则县域经济实力强。基于这方面的认识,新世纪来,几届县委和县政府不为短期失利而气馁,带领全县人民高举“工业强县”大旗,一方面通过企业改制,围绕特色产业盘活有潜力的县内企业,奠定了圣水茶场公司、天新医药公司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基础。另一方面广开山门,向外大力推介我县丰富的资源,大招商,招大商,引来汉江集团等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投资开发我县丰富的水能、矿产、石材、渔业等资源。优质的资源,良好的环境,热忱的服务,吸引了大批的县内外创业者,让我县这几年工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工业企业总数3789家,年销售收入过500万元的205家,过2000万元的规模企业34家,率先突破亿元大关的已有5家,另有3家竣工达产后也能进入亿元行列,县经信局提供的这组数据,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我县工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十多年来全县上下辛苦努力取得的可喜成绩。
客观地看,当前我们已经遇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县内资源家底清楚,全民招商已成气候,园区设施日臻完善,内外交通通畅快速,购进售出市场广阔,工业经济仿佛像一辆已经进入了加速度发展快车道的列车,并且形成了不愿停滞不可阻挡的势和力。全县上下都应看清这一发展形势,珍惜这一良好局面,以更加开明开放的心态自觉投身其中,总结成功经验,推广好的作法,使企业增量增效发展壮大,在此基础上率先建成十大亿元企业,并最终实现工业强县之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