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一种原产北美洲、名叫“稻水象甲”的害虫,在我国唐山市唐海县被首次发现。这种仅有芝麻大小,看似很不起眼的害虫,却让各地如临大敌。凡是发现该虫的地方,政府与植保部门都紧急行动,干群一起上阵,打响了一场剿灭稻水象甲的“人民战争”,恨不得马上将其“置于死地”。有的地方由于发现及时,阻击措施得力,使得该害虫被迫“偃旗息鼓”;然而更多的地方却陷入一场“持久战”。该害虫登陆我国后,一路“攻城略地”, 致使各地“烽烟四起”。到2010年,短短的二十多年间,全国已有16个省“城防失守”。今年,该害虫又在四处兴风作浪,“阻击战”被迫再次打响。
稻水象甲到底有什么“能耐”,让人们如此兴师动众、大动干戈,却又防不胜防?我国为什么必须打赢这场“阻击战”?怎样才能彻底打赢这场“阻击战”?
行走堪比“任我行”,保命恰似“陈咬金”
稻水象甲个头虽小,其貌不扬,本领却大,所以才能在人类铺天盖地的夹击中,依然“笑傲江湖”,且大肆扩张地盘。
首先,在活动范围上,稻水象甲能飞、善潜,既能“上天”,还能“入地”,属当之无愧的海、陆、空“全能冠军”。
稻水象甲成虫喜食稻叶,可在稻株上自由爬行,也可飞行。飞翔的成虫,可凭借气流迁移10公里以上。稻水象甲的成虫还是泳界“高手”,不仅可以漂浮在水面,还能潜入水中,在水中存活时间长达48天。正因为“技术全面”,能力超强,稻水象甲成虫几乎可以在地球上“任我行走”,既可凭借爬行、飞翔近距离扩散,也可借自然风力或水流做中距离传播,还可随稻种、稻谷、稻壳及其他寄主植物、交通工具等远距离迁移。稻水象甲的卵,产于隐秘的稻田水下或近水层的水稻叶鞘内。初孵幼虫先躲藏在叶鞘内取食几天叶肉,随后落入水中,钻到水稻的根系,直接蛀食稻根,并在稻根处结茧化蛹。稻草和水稻的秧苗,都可携带稻水象甲的卵、幼虫和蛹,因此这些虫态虽没有成虫“神通广大”,但仍可以借助人的力量,通过交通工具携带,四处传播、扩散。
其次,在生存策略上,稻水象甲既是“繁殖能手”、“潜伏高手”,还是当之无愧的“逃命大师”和“辟谷冠军”。
稻水象甲堪称“生育机器”。观察发现,其成虫可以进行孤雌生殖,雌虫不经过交配就可产卵,每一只雌虫可产卵100—200粒,每一粒卵在正常情况下都可孵化成幼虫,并产生新的下一代。这样,一个地方如果环境适宜,只要有一只雌虫,就可以惊人的繁殖速度,不久就能复制出一大批后代,并建立起一个新的“部落”,在适宜条件下,一亩稻田里的稻水象甲数量,很快可达数万头之多。同时,稻水象甲的产卵期长达一个月之久,这也给人工防治带来较大难度。
稻水象甲“行事低调”。其成虫个头很小、其貌不扬,而且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安安静静地潜伏在稻丛基部,不吃、不喝、不动,只在黄昏后才爬至稻叶取食,补充营养,因而很不容易“暴露身份”,更不容易引起农民重视。其卵和初孵幼虫个头更小,潜伏在近水面的水稻叶鞘内,不是专业人员就更不容易发现。其幼虫和蛹,长期潜伏在稻田的水下泥中、稻根深处,如果不从水稻长势长相观察、分析、判断,根本就难以发现。稻水象甲的这些习性,一是在发生为害初期很不容易被察觉,二是防治比较困难。待到发现后,虫量已大,虫态已多,控制已难。
稻水象甲“逃命有术”。其成虫有“假死”特性,一旦遇到天敌,或者感觉到生命受到威胁,就会以极快的速度从水稻叶尖或稻株上落下,飘在水面“装死”,待天敌离开后再逃之夭夭。其卵、幼虫和蛹自我保护意识更强,专门潜伏在水稻叶鞘、根系栖息为害,不仅很多天敌望尘莫及,就是人类防治也困难较多,尤其是到了后期,基本束手无策。
稻水象甲特别能够“忍饥挨饿”。观察发现,如果环境不适宜,稻水象甲的成虫可以不吃不喝,从头年的夏季一直“辟谷”到第二年的春季,时间长达200多天,比最优秀的气功大师还技高一筹。越冬期间,稻水象甲对环境的适应性和抗逆性特强,在零下15℃仍然能够存活。在这段时间,稻水象甲可以躲藏在稻草中,通过“搭便车”的方式,实现远距离传播。一旦时机成熟,环境适宜,稻水象甲就会迅速取食产卵,大量繁殖,儿孙满堂。
此外,稻水象甲“生活简朴”。其成虫啃食稻叶,幼虫取食稻根,但并不太“挑食”。除以水稻为“主食”外,稻水象甲也取食禾本科、莎草科、泽泻科、鸭跖草科、莎草科、灯心草科等其它野生植物。冬季水稻收割后,稻水象甲的成虫可以转移到稻田周围的杂草中取食、越冬,第二年春季又迁回稻田。没有秧苗时,稻水象甲就以稗草等其它禾本科杂草为食,水稻育秧、插秧后,就转至水稻秧苗上为害。由于食性较杂,寄主繁多,使得稻水象甲的生存能力大大增强,同时也加大了人类对其的防治难度。
正因为稻水象甲练就了一身的“绝技”,所以“保命”本领超强,就像“打不死”的程咬金。在与人类的交锋、斗法中,尽管人类用尽了手段,动用了不少人力、物力,使用了不少“毒药”甚至“新式武器”,对稻水象甲实施围、追、堵、截,志在将其一举歼灭,但起码到目前为止,稻水象甲仍稳居上风。稻水象甲原来只在北美居住,现在已侵入到日本、加拿大、朝鲜、墨西哥等多个国家。我国1988年发现此虫,如今稻水象甲已在我国大部分稻作区“安营扎寨”,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虫小不起眼,危害却很大
与很多稻田害虫相比,稻水象甲算是“小个头”。其成虫体长只有2.6—3.8毫米,就是老熟幼虫,体长也只有10毫米,人要看清其长相,还得瞪大眼睛,或者借助放大镜才行。
但就是这么一种不起眼的害虫,却让各地如临大敌,无不除之而后快。其主要原因,一是稻水象甲的抗逆能力、适应能力、繁殖能力、扩散能力超乎想象;二是稻水象甲对水稻的危害超乎想象;三是剿灭稻水象甲之难超乎想象。
稻水象甲的成虫主要危害水稻植株的地表部分,啃食水稻秧苗的叶尖,或者沿着水稻叶脉啃食叶片的上表皮和叶肉,造成水稻叶片花白,影响光合作用,但危害更大的却是稻水象甲的幼虫。其初孵幼虫只在水稻叶鞘内做短暂停留,随后就潜入水下泥中,把水稻根系作为“安乐窝”,直接取食水稻幼嫩的根部,直至化蛹成茧才停止危害。水稻新根被破坏后,轻则影响水稻吸收能力,导致水稻秧苗因缺乏水分与营养,叶片逐渐发黄,生长受阻,分蘖明显减少,稻谷减产2到3成;重则导致水稻植株严重矮化,发黄枯萎,抽穗延迟,甚至整株死亡,稻谷减产7到8成。危害最严重的稻田,水稻整个根系被全部破坏,稻株明显坐蔸,越长越小,手握秧苗轻轻一拔即起。拔起的稻株,根系腐烂变黑,不见新根,有的稻株甚至会被风刮倒,或被风拔起漂浮于水面,整个稻田基本绝收。
稻水象甲危害虽大,但由于虫体小、隐藏好、不张扬,只是悄悄秘密地“干坏事”,不容易被人察觉。在早期数量少、危害小时,更不容易被发现。这就使很多农民、特别是一些过去未“吃过亏”的农民,很容易对其产生轻视、麻痹思想。待到稻水象甲儿孙满堂、数量庞大,大肆向水稻进攻,特别是攻入水稻的“大本营”——地下根系时,局面已失去控制。此时由于虫量大、虫态多、潜伏深,加之后期稻水象甲大龄幼虫抗药性明显增强,化蛹成茧后抗药性更强,即使采取化学防治,亦难以达到理想杀灭效果。
由于传播快、危害大、防治难,稻水象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物种,是国际公认的最具毁灭性的水稻害虫之一。在我国,稻水象甲虽被列为二类检疫性害虫,但却一直当做水稻的“头号大敌”,剿灭稻水象甲的战争,自其传入我国后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但稻水象甲犹如星星之火,仍在四处传播。时至今日,战火越烧越广,几乎威胁到所有稻作区水稻生产。尤其是在我国部分地区,近年来稻水象甲越剿越多,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威胁到当地的粮食安全。因此,打赢稻水象甲“阻击战”,我们必须全力以赴。
但要真正“剿灭”稻水象甲,确实存在很大难度。其主要原因,一是稻水象甲繁殖快、生命力强、传播途径广、适应性好,善于长途奔袭,且能四海为家,让人防不胜防。二是早期不易察觉,疏于防范;后期防治难度大,不易控制。三是剿灭稻水象甲需要群防联治、统防统治,但在部分地区,特别是在一些新发生区,很多干部群众对稻水象甲还不能识别,对其习性还缺乏了解,对其危害的严重性更是缺乏足够认识,因而未能将各项防治措施真正落实到位。其结果常常是,稻水象甲在一个地方数量被打压下去了,但在更多的地方却又发展起来了;或者是当年防治住了,但过几年却又死灰复燃。因此,剿灭稻水象甲任重道远,决非一日之功,需要做“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打赢“阻击战”,关键在领导
由于剿灭稻水象甲需要采取综合措施,需要群防联治,需要常抓不懈,在我国目前体制下,要彻底打赢这场“阻击战”,唯有加强领导。只有领导高度重视,才能保证防治队伍兵强马壮、弹药充足,才能搞好组织与协调,深入、持久地打好针对稻水象甲的“人民战争”,才能将每一个环节的防治措施落实到位,确保战无不胜。
在具体战略战术上,要采取分割、包围的办法,抓住其弱点,给予致命一击,而后清除“露网之鱼”,确保打“歼灭战”。
首先,对“敌情”要多熟悉、早发现、快封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稻水象甲迁至新居后,发现越早越容易控制。这就需要加强对植保人员和基层干部群众的科技培训,加强对稻水象甲识别与防治等有关知识的宣传普及,一旦发现、确认稻水象甲后,就要迅速上报,尽快封锁,防止其扩散。
其次,对稻水象甲要打“持久战”、“歼灭战”。稻水象甲对水稻危害极大,而且能生、会躲、善逃,这些特点决定了对其防治必须从快、从严,坚持不懈,直至将其彻底剿灭。在与稻水象甲多年交手中,各地总结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办法。简单地说,就是“毁”、“堵”、“杀”。
一是“毁”。当稻水象甲刚刚传播至某地,发现较早、面积尚小时,要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将水稻秧苗全部拔出就地焚毁,尽量做到不留后患,不给稻水象甲逃脱“翻身”机会。
二是“堵”。当稻水象甲在某地已安营扎寨,且繁殖传播面积较大时,植保人员要积极汇报,政府领导要高度重视,组织人员在关键部位设立检查点,杜绝可能带有稻水象甲幼虫、虫茧、虫卵的水稻秧苗、谷草等流出疫区,防止稻水象甲进一步扩散。
三是“杀”。杀灭稻水象甲,要抓住其弱点,同时采取综合措施,给予其致命打击,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要抓好农业防治。在每年水稻收割后至越冬前,要对疫区内稻田统一深翻灭茬,与此同时结合冬季积肥,将田边、沟边、荒山、林带可能藏有稻水象甲越冬成虫的杂草清除并烧毁,尽量破坏稻水象甲成虫的栖息场所和越冬环境,降低其越冬成活率,这样来年虫源就会减少很多。在水稻正季育秧期前,利用稻水象甲的趋嫩绿性,在疫区划出一小块稻田作为“诱杀田”,提前播种育秧,将刚越冬的稻水象甲成虫吸引至该田,然后集中捕杀,可使迁至正季育秧田的稻水象甲数量明显减少。还可利用稻水象甲成虫的趋光性,在稻田设置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另外,保护蟾蜍、青蛙、蜘蛛等稻田扑食性天敌,在稻田放养鸭苗,对稻水象甲也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其次是化学防治。由于稻水象甲初孵幼虫下潜入水、钻入泥中后,施药防治难度明显加大,其老熟幼虫和蛹抗药性更强,因此其真正的“软肋”是成虫阶段,化学防治的重点应放在早期成虫。在水稻育秧前,对可能躲藏稻水象甲成虫的田边、沟边、荒山、林带普遍施药一次,可消灭越冬成虫。水稻育秧后,要重点抓好秧田稻水象甲的防治,防止将秧田稻水象甲带入大田。大田防治要坚持治早、治了,山区中稻移栽前3—5天要在秧田施药防治一次,移栽7—8天再施药一次,若虫口密度过大,7天后还需再施药一次。
目前防治稻水象甲效果较好的杀虫剂,主要有阿克泰(噻虫嗪)、乐斯本(毒死蜱)、康宽、吡蚜酮、透螟(三唑磷)、蚍虫啉等。其中瑞士生产的阿克泰25%水分散粒剂表现尤为突出,该产品兼具触杀、胃毒和强内吸作用,喷施后药剂能够迅速传导到水稻的各个部位,无论是稻水象甲的成虫还是幼虫,一旦啃食随即中毒,很快停止取食活动,2—3天后死亡。同时,阿克泰还具有药力持久(喷施一次控制害虫时间长达1个月左右),耐雨性好,低毒,对环境友善,对水生生物安全等突出优势,是目前防治稻水象甲及其它水稻害虫最优秀的无公害农药之一。其使用方法为:亩用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2—4克兑水45公斤,对稻苗进行喷雾,在防治稻水象甲同时,可防兼治潜叶蝇、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负泥虫、稻蝗等其它稻田常见害虫。
除把握时机,选对药剂外,防治稻水象甲还需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宣传指导,在同一水稻片区内实施联防统治,不留死角,这样才能尽量减少“漏网之鱼”,直至将稻水象甲彻底歼灭。
湖北省竹山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 熊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