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贯彻十八大精神,加快推进堵河源生态文明示范基地建设步伐
湖北堵河源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刘集华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和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并列,并且第一次提出了“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是把人民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一起来,在新形势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的福祉,表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纲领政策主张,更加紧密地同中国最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来部署,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来坚持,标志着我党对人类文明结构和文明进程认识的拓展和深化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竹山县地处秦巴地区,是国务院确定的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国家重点连片扶贫地区,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省委、市委已明确将十堰市建设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可以说,进一步加快推进竹山生态文明建设,上合政策,下顺民意,更是增强竹山发展实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家园的必然选择。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并将十八大精神不折不扣地贯彻到各项具体工作之中。
一、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互为依存,互为促进,经济发展必须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片面的追求发展,忽视生态保护,无节制的对自然资源掠夺式开发和消耗,必然带来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发展难以持续的恶果。当然片面强调保护,忽视经济发展,将保护与发展对立起来的做法,也必将失去保护的动力,达不到建成小康社会的目的。因此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纠正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精神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的观念,必须树立全面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绩观,必须做到既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又在发展中更好的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共荣共存。
二、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建立科学的体制、机制、制度建设为重心。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深刻阐明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解决体制、制度问题。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说,就是树立科学发展观,它不仅在于要以人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 “怎样”实现这一目标,就是通过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引领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真正解决各级干部为“谁”谋求政绩,依靠什么创造政绩,怎样评价政绩的问题,真正摒弃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的不良政绩观。真正做到利用科学发展观引导正确的政绩观,用正确的政绩观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保护与发展统筹兼顾,高度统一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所以说,制度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必须改变以GDP论英雄的考核标准,代之以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考核标准,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必须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保护措施;必须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必须加强环境监管,健全责任追究制度。
三、堵河源自然保护区要成为全县乃至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堵河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县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亮点”和“精品”。区内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必须始终维护好“堵河源”的品牌和优势,率先将自然保护区建成全县生态文明示范基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为全县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示范和经验。
着力强化保护措施,不断提升保护效果。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保护区的立业之本、发展之基,必须按照“保护第一,统筹兼顾”的要求推进各项工作。加强保护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局--站--点三级保护网络,夯实保护基础,在区内建齐5个管理站、10个保护点、3个哨卡、2座瞭望塔,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保护管理网络;
形成协调有序的综合管理体制。保护区管理机构与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常态性协调沟通机制,建立联合执法或授权委托执法体制,形成高效有序、齐抓共管的管理格局,并与毗邻保护区和乡镇建立联防联管机制,消除管理盲区;
加快实施保护区生态移民进程。整合政策、资金,鼓励农民迁出高山,用5 年时间搬迁350户1500人,基本达到核心区无人居住、缓冲区常住人口逐年减少的目标,不断减轻保护区环境承载压力。
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合理构建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积极探索绿色发展之路,逐步替代资源消耗型产业。烤烟产业既消耗大量森林资源,又造成土地地力能力下降,无异于“竭泽而渔”,必须合理布局,逐年减少种植面积,稳步退出,至2015年要全部停止核心区和缓冲区烤烟种植,区内烤烟面积稳定在5000亩以下,并全部实行煤、电烤烟,严禁用木材烤烟;大力发展“三万”产业。用3-5年的时间在全区建设万亩核桃基地、万亩中药材基地和万条娃娃鱼养殖基地,鼓励农民发展林下种养、茶叶、高山无公害蔬菜等产业,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逐步替代传统产业,确保农民在保护资源的同时稳步增加收入;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旅游开发,重点包装百里小三峡生态长廊、松树岭二其山天坑地质公园、民主观光探险等景点,建设旅客接待服务中心,与鄂西生态旅游圈实现有效对接;大力开发旅游产品,发展旅游服务业。引导当地农民发展农家乐、餐饮服务、交通运输、商贸、地方特色产品,逐步提高第三产业收入比重。
注重加强生态教育,提升生态文化水平。完善生态文明宣教设施,建成高标准、多功能的生态文明宣教中心,运用高科技手段建齐信息系统和解说系统,成为向社会公众开放的生态文明教育窗口;加强生态文明道德教育,大力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浓厚氛围,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认识,从根本上选择健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掘女娲文化、秦巴文化、古盐道文化等本土文化,不断提升生态文明教育内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