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我县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发布时间: 2008-10-08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谢心红

  近年来,我县在大力发展水电能源和矿产加工两大主导产业的同时,坚持把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植,成立工作专班,出台优惠政策,强化工作举措,收到了明显成效。这里我就在新的起点上如何进一步推动这一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谈些肤浅认识。
  一、我县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1、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农副产品加工有了比较充足的原料支撑。我县地处鄂西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有丰富的土地资源,雨量、温度的分布在水平、垂直上存在差异,适宜发展多种农副产品。通过多年的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每年的粮油总产分别稳定在16万吨和1.5万吨的基础上,按照“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初步形成了以两山一岗(即大观山、大泉山、九里岗)为中心的高标准生态有机茶产业区,以柳林、官渡、大庙为重点的烤烟产业区,以南北部高山乡镇为重点的药材产业区,以楼台、深河、宝丰、擂鼓为重点的林特产业区,以双台、楼台、文峰、得胜为重点的特色养殖产业区。截止目前,全县已建成肚倍、茶叶、烟叶、干鲜果、中药材、耳林、笋竹两用林等多种经营基地面积达63万亩,2007年农民从农副产品基地中获得收入6.4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9%。
  2、农副产品加工业开始起步,一批龙头企业迅速崛起。基于有充足的原料支撑,我县把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当作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按照“壮大规模、改进工艺、深度开发、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的要求,通过改制重组、招商引资和启动民间资本,不断培植和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现已涌现出以天新公司为代表的林化产业,以圣水茶场公司为代表的生态有机茶产业,以古牛泉酒业和兆华山野菜公司为代表的绿色食品业,还有植物油、葛根、畜禽产品、木制品和小杂粮等产业。截止2007年底,共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200多家,提供就业岗位3000多个。2007年,全县创农副产品加工产值2.05亿元,利税1273万元,分别占全县工业总产值、利税的11.4%和10.6%。
  3、致力打造地方精品名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在完善经营机制、实施扩能改造的同时,加大投入,狠抓人才培养引进和技术设备的更新改造,注重地方名优品牌的塑造、宣传与推广,仅2007年,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就有5个获得省以上奖项,其中圣水茶场公司获得湖北名牌产品称号和著名商标;润兰庄园、谌家坡茶场获得国家有机茶认证;古牛泉酒业公司、林产化工公司获得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这些企业的产品都已走出竹山,销往省内外,为提高竹山的知名度起到了积极作用。
  4、中介组织应运而生,组织化程度日益提高。面对农民市场信息不灵、参与市场交易能力差的实际,各种社会中介组织应运而生。据统计,目前,全县已建立起板栗、茶业、农产品、养殖等协会达60多家,专业合作社20多个,产销大户1000多户,“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已初显雏形。
  二、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奋斗目标和主要措
  力争到2010年,全县每个农民从农副产品营销中获得收入达到800元以上,占当年人平总收入的30%。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一次性转化率达到50%以上,二次以上深加工率达到30%以上。农副产品加工增加值占全县GDP比重达到10%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产值达到4.5亿元,税收达到2000万元以上,分别占当年工业总产值总税收的20%和18%以上。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过亿元的达到3个以上,达到1000万元的5个以上,达到500万元的15个以上。要实现上述目标,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强力推进。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搞好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
  县里要成立农副产品加工领导小组,并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我县农副产品加工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重点发展的项目,重点建设的基地,重点培育的企业,切实加强指导,全面推进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联系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的有关领导要经常深入所联系企业,了解生产经营情况,帮助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各乡镇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从本地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出发,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要建立科学的农副产品加工业的考核方案,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所涉及的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进行考核。县农副产品加工领导小组要根据发展规划,将目标任务细化到有关部门和乡镇,年终进行考核。
  2、注重特色,建好基地,为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优质原料。
  要抢抓当前发展效益农业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先发展具有我县比较优势的绿色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优化产品结构;要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建立起“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抓好加工专业农副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绿色生态型农副产品,为我县绿色农副产品和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提供稳定优质的原料;基地建设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认真搞好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把加工原料基地建设与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加工工业园区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快要素、企业、产业的集聚,促进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带和块状经济的形成,提高农副产品加工的整体水平。
  3、政策扶持,强化服务,促进农副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
  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部资金来我县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建立灵活的多元投入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兴办加工企业。要采取改制、重组、兼并、合并等形式加快对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改造,组织企业上水平、上规模,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在基地建设、原料采购、用地用电、信贷税收、农发资金安排和产品出口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同时,要加强对农副产品加工业的领导和服务,为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农业、畜牧、林业、发改、财政、科技、质监、税务、国土、环保、交通、工商、卫生、扶贫、经济、商务、供电等部门要转变发展观念,强化服务意识,在规划制定、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科技创新、产品出口、争创品牌等方面充分发挥起职能作用,通力合作,加强服务,为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大开“绿灯”,积极有效地促进我县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4、科技先导,推进创新,提高农副产品加工业水平。
  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改良,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专用品,扩大优质农副产品的比例,提高农副产品质量和档次;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工艺及生产线,开发我县大宗农副产品。加大对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科技投入力度,推动农副产品加工领域的科技进步,鼓励农副产品加工骨干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联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对我县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逐步实现现代化。
  5、讲求诚信,银企合作,努力突破资金瓶颈。
  企业要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努力创造评级授信条件。金融部门要与企业保持沟通联系,充分利用有限资金,促进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县中小企业担保中心要充分发挥职能,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上,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信用联社、农业银行、农发行等金融机构要有针对性的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给予信贷支持,与普通工商企业区别开来,从其流动的资金需求量大而集中及固定资产比重低等特点出发,合理确定贷款额度、贷款期限,放宽贷款条件,降低贷款门槛。
  6、向内使劲,强化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要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厂长(经理)进行全方位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市场开拓能力、产品创新能力和科学管理能力,使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带领企业不断前进。要加快企业经营机制转换,针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大多为家族式企业,积极引导其加快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促使其尽快走上科学发展轨道。
  7、品牌制胜,质量优先,增强市场竞争力。
  要扩大品牌宣传效应,以现有的品牌效应拉动农副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真正实现注册一个商标,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扶优扶强,培育一批叫得响,打得开、能制胜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品牌,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切实增强“品牌兴农、名牌兴企”的意识。根据我县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应重点抓好肚倍、茶叶、植物油、竹木制品、中药材、干鲜果、小杂粮、养殖业等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着力培育一批有规模、上档次、带动力强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如做大做强珍源牌单宁酸、圣水牌茶叶、古牛泉牌系列酒、驴头峡牌山野菜、武当山珍牌葛根饮品、官渡特产木椅竹编等,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8、积极引导,加强联合,提高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组织化程度。
  要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创新经营模式,不断完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的产销衔接和利益连接机制。积极引导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以“公司+基地+协会+农户”、“订单农业”和“股份合作制”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合同价格,保护价格、利润返还,入股分配等形式,构建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连接机制,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要对分散经营或家庭作坊经营的农副产品生产及加工企业进行整合,统一经营品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防病治虫、统一产品包装、统一市场价格,统一组织销售,促进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真正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作者系县经济(招商)局长)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