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朝炎 熊彬
竹山县职业技术集团学校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湖北省“512”工程合格学校及省级重点职业高中。学校现有教职工225人,在校学生3058人,占地面积74101.7平方米,建筑面积31208.77平方米。拥有计算机及应用、艺术幼教、电子电工、汽车驾驶与维修、钳焊工、护理、电子装配、机械制造工艺及维修、中西医结合、水利水电工程技术等骨干专业,开设有与专业配套的微机网络教室、电子电工实验室、电动缝纫车间、钳焊工车间、机电维修车间、护理实习基地、汽车驾驶训练场等相关实习实训基地。学校现已发展成为十堰市南三县中规模最大、专业最为齐全、招生辐射面积最广的县级职业技术集团学校,赢得了“秦巴山中金凤凰,堵河之滨园中园”的美誉,成为镶嵌在鄂西北师资培训、乡村人才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近年来,竹山县职业技术集团学校深入贯彻国家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工作要求,树立面向新农村、面向市场的办学指导思想,依托“阳光工程”、“温暖工程”、“雨露计划”、“技能就业计划”等培训项目,充分发挥学校职业教育资源优势,把职业教育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推进器,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的力度,架起了全县农村劳动力向高效生态农业和非农产业转移的快车道,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面向市场,调整战略,全面实施劳务培训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准确把握学校发展定位,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为此,学校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战略,确立了“立足职业教育资源,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办学方向;明确了“学校围着市场办,专业随着市场转”的专业设置模式,设立技能含量高、培训时间较长、就业稳定、收入较高的计算机应用与维修、电子电工、电子操作工、家电维修、机械制造、钳焊工、汽车驾驶与维修等专业板块;提出了“面向市场开专业,因地制宜抓培训,优质服务促转移,联合办学壮实力”的办学新思路。学校抢抓机遇,将学校发展定位在为新农村建设培训和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创新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直接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及职业教育特点,结合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长短结合,不拘一格,全方位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二、市场导向,整合资源,改革创新培训模式
学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自身的职业教育优势和技术优势,积极主动地整合校内教育资源,在教学上大胆打破呆板的、程式化的传统模式,根据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的不同需求,在培训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上作了有益的探索,使劳动力转移培训有了新的突破。
一是实行“校校联合,资源共享”的培训模式。学校积极探索“1+1+1”联合办学之路,先后3次组织联合办学工作专班,分赴全县17个乡镇23所中学就开展联合办学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交流。通过联合办班,对各中学初二后分流学生的职业意识、就业观念等提前进行了介入引导;通过专业课教学,让学生体验到学技术的快乐和理解掌握技术的现实意义,避免其过早进入劳务市场。同时,学校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加快发展”的原则,与武汉市第一轻工业学校进行联合办学,目前双方已就合作办学的合作期限、合作专业、教育教学、实验实训、师资培训、就业安置等方面的关键问题达成协议,并在县委、县政府的主持下进行了签约。
二是实行“校企联合,订单培养”的培训模式。学校分别与十堰、武汉、北京、广东、深圳等地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的订单培养合作关系,每年对口为他们培养输出毕业生和短期培训学员。学校面向全县农村公开招录学员,校企双方共同确定专业开设方向;在课程设计上,学校在深入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归纳出企业用人必备的职业素质,并根据现代企业和产业发展趋势,把企业理念、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和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加以选择和提炼,由此确定教学计划。近几年来,学校先后培训近2万人,转移安置近1.8万余人,为一些大中型企业输送了一批实用型的技能人才。
三是实行“校村联合,流动课堂”的培训模式。为了便于学员就近学习和降低培训成本,学校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让农民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培训内容和方式,从实际出发积极开展送教上门,主动和各乡镇、各扶贫村联办培训点,抽调素质高的专业教师,将培训教学设备、培训资料带到田间地头。老师深入浅出的教授和手把手的操作指导,受到了学员们的一致好评。近年来,学校依托乡镇、村组培训点宣传党的惠民政策,累计开展有机茶制作、沼气池加工、绿松石加工、农机具应用与维修等实用专业培训150余场1.6万人次。通过举办知识讲座,协调了学校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进一步优化了学校与村镇协调发展的互相促进的关系,也进一步发挥了职业学校的教育职能,经过培训的农民学员现在都成长为当地农村经济建设的骨干力量。
四是实行“免费培训,推荐上岗”的培训模式。学校本着减轻农民负担、做大做强劳务培训的原则,恪守“政府补贴,免费培训”的公开承诺,未收取学员一分培训费,免费为农民工学员提供教材、水电、住宿、师资、场地等,真正把党的惠农政策落到实处,保证了学校的培训生源充足。
三、加强引导,强化服务,提高培训转移质量
为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实现了“硬件的现代化、软件的特色化、专业的市场化、就业的有序化”。
1、学校以劳动力市场的全面开放为契机,走规模办学、效益办学的路子,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和弹性学制,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从学历教育为主向岗前培训、职业资格证书、转岗培训、岗后继续教育等全方位转变。为满足学生就业的需求,学校鼓励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多学技能,拿到多证。学生除了学习本专业的技能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修其他的专业工种,并参加相应的技术等级考试。近年来,学校的毕业生根据其就业需要,有95%的拿到了技术等级证书。这些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搭建了平台,大大提高了学生就业和应变的能力。
2、充分利用“上挂、横联、内提、外引”等途径,建设一支整体素质过硬的“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225名教职工中,研究生毕业1人,在读硕士研究生3人,专任教师全部为本科学历;“双师型”教师比例达30%,增强了学校发展后劲。同时,学校注重教师的知识更新,定期将专业教师送到生产一线实践,并形成制度,让专业教师及时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近年来,先后派出10人次到上海、深圳等地进行培训和顶岗学习。
3、近三年来,学校先后争取到中央、省“十一五”期间发展职业教育专项资金计划200万元,省“512工程”合格学校建设专项资金20万元,县委、县政府拨付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近40万元,学校自筹资金近300万元,先后建起了标准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电教室和教学实验功能室,购置了与专业配套的实验实训设施,建起了高标准的学生公寓楼,硬件建设走在了房、竹三县前列。目前,投资1300万元、总建筑面积为1.2万平方米的全框架结构的集团学校教学实验综合楼工程已经拔地而起,将为我县农村劳动力培训提供更加宽广的舞台。
4、学校以“准备充分,组织有序,选地准确,家长放心,学生满意”为历年毕业生及培训学员转移安置的总体目标。学生就业安置之前,学校广泛收集劳务市场信息,深入到用人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学校挑选规模大、效益好、收入高、环境好、有发展潜力、无安全隐患的用人单位作为转移安置地,并恪守“四个不送”不动摇:不正规的企业不送;月收入低于1200元标准的企业不送;工作生活环境差,对人体健康有害的企业不送;没有发展空间的企业不送。学校先后与广东鼎富电子有限公司、惠州永昶集团、格兰仕、比亚迪、中得等中外大型企业签订长期用人合同,建立了稳固的定向培养关系。为了更好的服务学生,学校在就业人员集中的广东省惠州市安排专人驻厂跟踪管理,具体负责指导学生的工作和生活,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周炎炎、程福军等学生培训后已上船成为技术骨干,陈霞、李朝霞等一批学生在毛里求斯从事缝纫和纺织工作,创外汇近100万美元,王高成在惠州永昶集团成为技术骨干。计算机及应用、电工电子等专业的学生全部被深圳、惠州、东莞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厂家抢聘一空。
5、为切实提高培训实效,学校根据市场岗位需求,结合现有办学条件和学生、学员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开发了一整套农民工培训校本教材。先后开发了《农民工进城务工常识》、《计算机应用与维修》、《家政》、《家电维修》、《电子操作》等多本通俗实用教材,适应了农民学员的实际需要。这些措施,为学校培训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保证了培训的先进性和实效性。
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成就未来,实现更新的现在,创造更好的未来,这是竹山职业技术集团学校孜孜不倦的追求。明天,学校将进一步利用好职业教育资源,全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促使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够学到一技之长,能够在外顺利就业,实现一人就业、一家脱贫、一方发展的目标,由此拉动学校劳务培训的健康发展,促进县域劳务经济的快速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