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 2007-12-04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熊  雷

  文化,向来被认为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民族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和精粹,意志和理想 的体现,思维和劳动的成果,并演化成社会发展的精魂和民族进步的动力。 发展和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如何在改革和发展中实现崛起和伟大复兴 ,是我们追求的文化目标。如何 将具有悠久历史、深厚蕴积、丰富遗存和鲜明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和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体现出革命与建设、改革与开放、发展与进步的时代鸿迹,使之在与世界文化的交融和对弈中独显深厚磅礴、瑰丽魅人,尤显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地将人类生产分为自身的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三个部分,强调了文化作为一个社会基本构成要素的重要意义。判断一个国家能否真正的强大和崛起,要看这个国家是否有崛起文化,看国民是否具有崛起的思想观念和精神,是否具有崛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看文化本身是否实现了发展和崛起。
  1983年,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 建设物质文明和建设精神文明,不是孰先孰后的问题,而是要同时进行的两个方面。
  江泽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作了新的概括和要求,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三个文明必须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讲话中也多次强调了文化建设,足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紧迫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四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中起着主线和理论支持的功能。它在上层建筑以其精神的、思想的、观念的、价值导向的作用,贯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始终,并指导着其他建设,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推动力。社会主义文化是大文化,包括理论、意识形态、文艺、文字创作及图书文博等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不断提高领导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以文化的上层建筑为作用来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之战略地位的确认,是21世纪中国历史前途的客观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中华文化资源的博大深厚和价值意义,更应该加倍的珍惜它 、科学的利用它、大力地弘扬它和积极地发展它。因为我们的民族文化既涵寓着灿烂的历史,又育存着光辉的未来;既彰显着鲜明的个性,又秉具着优异的资质;既承载着和谐的内容,又蕴存着创新的精神。我们必须 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阐析其内涵,把握其精华,发掘其价值;需要把中华文化同火热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成为造福民族和人民的千秋大计。(作者系宝丰镇党委宣传委员)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