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工程”,是特指通过乡情、亲情、友情感召政策的引导、氛围的营造、措施的落实和服务的到位,组织开展对特种对象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动员并招引在外创业的竹山籍人士回家乡考察、捐款捐物、投资兴业、献计出力,共同推进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改革开放以来,大批竹山人凭着不怕吃苦、敢为人先的精神,走出竹山,闯荡全国,寻找商机,投资创业,谋求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和投资经验,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这些人既是当地经济的创造者,又是竹山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宝贵财富。
一、我县“回归工程”现状
我县在外投资创业人员及企业遍及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区,相对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山西、河南、河北、青海等地区。务工经商组织者有445人。他们从事的项目有房地产开发、矿产开发(铁矿、煤矿)、公路遂道、服装、通信、宝石销售等。为了更好地实施“回归工程”,我县已专门成立了“回归工程”办公室,设在县委统战部,抽调了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并安排5万元资金开展工作。在县委、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目前,竹山共吸引“回归工程”近千个,引进回归资金5亿元,在外创业人员为家乡新农村建设、救灾扶贫、救助失学儿童等各类捐款共计2000余万元。
我县在外创业人员具有流动范围不广,在外创业时间较长的特点,大量在外创业人员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在外地站稳了脚跟,有了自己的产业和发展空间,继续实现“异地创业”成为他们的最佳选择。回乡创业者不多,资金回流不大。竹山经济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地理位置又处于内陆深处,交通十分不便,受条件限制,有经济头脑,有志创业者往往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寻找商机。外出创业成功人士也不愿意回乡创业,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们“回归工程”工作的顺利开展。如何做好他们的工作,大力实施“回归工程”,使其回馈故地共创竹山大业,很值得我们重视和思考。
二、建立实施“回归工程”的几点建议
1、领导服务。实施“回归工程”在我县的经济发展史上,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必须建立全县性的组织领导机构。由相关领导牵头,有关部门、单位参加,组织实施“回归工程”;明确目标,制定方案,落实措施,分解任务,督促检查,务求实效。县委、政府要将“回归工程”列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并组织考察团专程到外地走访投资创业的竹山籍人士和相关企业。一方面走访、看望、送上故乡的问候,并与当地党委、政府进行必要的交流、沟通,为他们在异地营造良好的氛围;另一方面倾听他们对回家乡创业的意向和建议;同时,专门落实人员妥善解决已回归企业的困难和问题,大力宣传回归企业的先进典型,树立回归企业的榜样。通过亲情、乡情、友情和典型的感召、以及必要的政策措施和服务手段,动员、招引他们回家乡创业。
2、政策服务。实施“回归工程”与招商引资可以相提并论,相辅相成。要把“回归工程”列入全县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内容,享受招商引资政策待遇,制定工作计划,并列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与此同时,要根据回归企业根在竹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更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为回归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政府要结合实际,积极筑巢引凤,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制订和实施一系列政策性优惠和鼓励措施,努力营造“回归经济”大发展政策环境。
3、引导服务。要有针对性、有重点地选择一批在外创业人员及企业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成功事例,加强舆论宣传,大力弘扬不等不靠、自强自立的创业精神,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敢于创新、善于突破的开拓精神,大力宣传自主创业、艰苦创业典型。通过宣传引导、典型示范引导、努力消除在外创业人员“小富即安”的思想束缚,克服他们“安于老本行”的思想观念,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鼓励在外创业人员开拓创新,大胆进行第二次创业,变在外创业人员攒钱建房为投资办企业,以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促进竹山经济更快发展。
4、载体服务。商会是“回归工程”的有效载体和平台。我县在外地还没有建立异地商会和行业协会,为了给在外地创业人员提供较好的服务平台,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和沟通感情的平台,必须不断健全商会网络组织,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发挥商会组织在实施“回归工程”中的独特优势。增强在外创业人员乡亲间的团结互动,调动在外老板们的向心力、凝聚力,致使他们为家乡建设出谋献策、贡献力量。
不管在本地发展的竹山人,还是在外地创业的竹山人,竹山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竹山的腾飞是我们共同的心愿。在外的竹山商界精英,在各个领域都有自自的成就,只要我们真正能做到上下联动、宣传发动、真情拉动、政策推动,他们一定会发挥各自优势,以各种形式回归创业,共同参与家乡建设。把各方面的力量凝聚起来,智慧集中起来,热情发挥出来,是我们的真诚所愿,更是竹山今后发展的巨大动力。(肖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