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推进“一村四有”工程 实现农村流通现代化
发布时间: 2007-08-20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加快农村流通现代化,无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经县政府批准,由供销社启动实施的村有小超市、有农资放心店、有农业产品经纪人、有废旧物资回收点工程(简称“一村四有”),必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
  一、建设“一村四有”工程意义重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20字方针:生产发展是核心、是基础、也是首要任务。这就要求必须推进农村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增长并不完全等同于农民增收,农产品能否顺利变成商品,并最终被消费者接收,真正完成马无思在《资本论》中所讲的那种“极为惊险的一跳”,主要取决于市场,取决于流通,事实上从商品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跳跃”如果失败,受伤害的肯定是商品生产者,而对农副产品来说,伤害的对象就是农民。也就是说无论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多高,农产品质量多优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多强,如果流通滞后,农产品不能顺利进入市场实现消费,都不可能实现农产品增值和农民增收。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货币收入增加,如何丰富农村市场,促进消费,推进工业品顺畅下乡,让广大农民逐步享受到城里人的生活,真正实现农民“生活宽裕”在很大程序上也取决于流通,这种“双向流通”需求,客观上需求必须进一步加快建设农村现代流通体系。
  国务院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高度,从促进生产、扩大消费、服务“三农”的工作全局出发,赋予了供销社“建设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简称“新网工程”)的重大责任和重要使命,这既是供销社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又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供销社工作的重视和信任。温家宝总理指出:要鼓励城市流通企业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要充分利用供销社的经营网络,为农民消费提供便利,在此基础上发展现代流通体系。因此,建设“新网工程”即是党委、政府的号召,是广大农民的期盼,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供销社自下而上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供销社承担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
  竹山县供销社顺应时代要求,充分履行为“三农”服务职责,落实国家总社建设“新网工程”的布署,促助国家商务部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东风,结合竹山实际,创新性的提出在全县广大农村实施“一村四有”工程,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用实际行动配合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重塑了供销人的新形象,也给全县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方便与实惠。
  二、“一村四有”工程的建设理念和应把握的原则
  构建的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为主要内容的“一村四有”工程,不是供销社传统业务四个网络的简单叠加与拓展,也不是基于数字的叠加与发展,而是建立“农村、农业、农民”这种薄弱环节、弱势群体和弱质产业基础上的种种要素资源的重要整合。这种特性,反映出其建设基础的贫瘠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更折射出非同一般的特殊性。因此,“一村四有”工程的价值定位和原则把握应该是坚持合作经济原则是灵魂是基础;网点网络发展和连锁配送体系建设是载体是途径;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和助农增收是目的是方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争取政府支持是动力是源泉。
  坚持合作经济观念,服务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村流通现代化是核心,没有农村流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当前农村流通体系很不健全,流通方式仍很落后,现代流通体系仍十分薄弱。供销社作为当前农村最大的流通组织,理应承担起破解当前农村流通难题的历史重任,并通过“一村四有”工程全力打造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进而成为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通过合作,联合的机制组织农民闯市场,加快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提高流通业态的现代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促进连锁经营的快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农村流通方式落后、组织化程度低、流通规模小、设施陈旧、机制不活、物流不畅以及农民消费不安全、不经济、不方便的问题。以现代流通的现代化,促进现代农业建设步伐,这是“一村四有”工程建设的核心价值所在和基本定位。
  三、推进“一村四有”工程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近三年来,供销社在“一村四有”工程建设中进行了不少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初步经验和成效。
  一是多管齐下,大力发展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体系。依托新合作公司网络品牌资源,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为契机,加快对供销社传统网点、农家店的改造建设步伐,共建设农村超市、便民店82家、经营品种达到5000个,辐射人口12万人,2006年实现销售额8200万元,极大地改善了全县农村的消费环境。
  二是进一步规范、健全和完善农资现代经营服务网络体系。依托和支持省、市农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网络和规模优势,积极发展有实力、有信誉的厂商合作,取得稳定货源;另一方面促使其以资本为纽带,通过改造、新建、收购、加盟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县内网点资源的整合力度,由点到面,健全网络,不断扩大辐射力和影响力。截止目前,全县共建立各类农资放心店78个,经营农资品种达到220个,年销售额将达到3500万元,使全县农民远离了假冒农资之苦,享受到了质优价廉的产品。
  三是以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经销企业及批发市场为主体,进一步健全农副产品购销网络体系。继续扶持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经销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建设相结合,推进生产专业化、种植规模化、流通网络化。目前,全县已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2家,共培植农产品经纪人35人,带动全县11000户55000多农民进入农业产业化发展链条,年人均增收1000元。
  四是努力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大县内各废旧物资回收网点的联合、合作与重组力度,以分购联销和代理制等形式,开展规模化经营,构建全县再生资源经营网络体系,目前全县已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网点46个,年回收废旧物资7000吨,年收入500万元。
  四、推进“一村四有”工程的体会
  1、政府支持和部门配合,为推进“一村四有”工程提供了政策保障。2005年以来,县委、政府领导多次听取县供销社汇报,对“一村四有”工程推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给予了及时的指导和支持,协调相关部门解决了供销社自身无法解决的许多相关问题,为供销社顺利推进“一村四有”工程提供了良好的政策、舆论环境支持。
  2、注重数量与质量、规模与规范的关系。在质量建设上,认真吸取了一哄而上、大起大落的历史教训,彻底摒弃了贪多求快、不顾质量的错误作法。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当地消费水平实际与和周围商业网点布局避免了盲目追求网点的规模化和超大化。对所建网点按规模适度,规范管理,搞好服务,提高质量的要求进行规范化管理,用管理求质量、求效益、求生存。
  3、强化网点网络建设与连锁配送龙头企业的关系。如果只有便民店和便民超市等网点,而没有连锁配送龙头企业,其网络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形成农村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在建设中充分发挥新合作公司、兴合农资公司等龙头企业的作用,各加盟农村超市按龙头企业统一牌子、统一标识、统一配送、统一管理、统一开放式货架摆放、统一价格、统一服务承诺、统一培训经营人员、统一悬挂群众意见箱,“九统一”的要求,统一规范农村超市的建设与管理,使已建的超市成了新农村建设的亮点,群众得到了方便与实惠,政府得到了形象与民心。

                     (张道钦 方友礼)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