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县发展和改革局 刘勇 陈华 乐奎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改造传统农业的必然选择,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与前提,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所谓农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一种经营体制。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公司+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的最初的经营模式,经过近20年的发展,现已形成多种经营模式,主要有:公司+农户、合作组织+农户、批发市场+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产销一体化公司等。不管哪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都不外乎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龙头企业、农户、产业基地、技术、资金、市场等。在这些要素中,资金是首要的,如果缺乏资金支持,一切将无从谈起。
一、资金支持是农业产业化有力的助推器
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资金支持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比较效益;有利于把分散农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地连接起来;有利于促使弱质农业转变为商品农业,提高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在农业经营中的推广;有利于推动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近三年来,竹山县通过重点项目建设,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0.6%。在投资拉动下,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由2003年的10.2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6.21 亿元,年均增长16.5 %,固定资产投资每增长1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0.4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4.7 %。直接创造就业岗位2万个,增加劳务收入1.5亿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5%,直接拉动和间接转化提供的财政收入占全县地方财政总收入的12.2 %以上。由此可见,竹山县属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
1、通过资金支持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增强对农村经济的拉动力。优势主导产业具备区域资源优势、产品特色明显、市场占有率高、规模大、竞争力强、效益好等特点,在农村经济中起联系市场和农户的纽带作用。如:茶叶、肚倍、木瓜、金银花、核桃、冬枣、香椿、生态旅游农业、畜牧业、高科技生物农业等。
2、通过资金支持强化重点龙头企业,增强对农业产业化的牵引带动力。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最主要形式。近年来,竹山县加大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壮大产业、带动农民的路子,出台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和农村能人创办领办龙头企业,取得明显效果。截止目前,全县涌现出了辐射带动能力强、对农民增收贡献大、对全县农牧业起带动作用的农副产品加工和购销龙头企业64家,发展营销大户、种植能手3000多人,各类专业协会、新型农民经济组织400多个。在这些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大户的示范、辐射和引导下,尤其是“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机制,订单生产等手段,加速了该县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全县以林特产业、茶叶、烟叶为主的8大特色产业基地规模达50万亩以上,已基本形成了以大观山、大泉山和九里岗为中心的“两山一岗”茶叶板块;以溢水、擂鼓、宝丰等西区乡镇为主的“双低”油菜产业板块;以中西部丘陵山地和南北片高山区为主的林特产业板块;以柳林、官渡等乡镇为重点的烟叶产业板块。以中部地区的为主的无公害蔬菜基地。目前,全县特色产业年实现产值达5亿元,受益10万农户30.5万人,为农民提供现金收入1亿元以上,占人均纯收入的15%。但从总体上看,竹山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龙头企业规模偏小.能力较弱。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离不开雄厚的资金支持。只有改革现有有关金融政策,构建完善的龙头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多渠道筹集资金,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经营规模较大、经济效益好、辐射能力强、产品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优良企业及国家级、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大力扶持,使其进一步做大做强,才能真正发挥对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
3、通过资金支持发展农产品基地,增强依托辐射力。农产品基地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是龙头企业发展的依托和条件。通过资金支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在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等群体生产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的连片生产格局。并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按照布局区域化、经营集约化、服务系列化、管理现代化的要求,不断提高标准,最终形成稳定的生产基地。
4、通过资金支持培育农产品市场体系,增强整体联动力。健全的市场体系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才能有组织有计划地培育和完善一批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并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运销中介组织及电子化信息网络市场,才能按产业化要求稳定销售渠道,减少市场风险,提高运销效率,保证运销增值。2007年6月底,竹山县建成新合作农村超市20个,兴合农资放心店22个,再生资源回收点15个,培植农产品合作社18家,农村经济示范户达到8456户。
5、通过资金支持促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增强发展推动力。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第一推动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必须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如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农技推广体系;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对新技术的改造与推广,提高产量与品质,促进科研、生产、经营相配套,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一定的资金支持。事实上,由于缺乏资金,有限的农业科技投入得不到推广和应用,处于长期“休眠”状态。全县农业科技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只有35%左右,与60%-80%的比例目标相差甚远。
二、资金支持不足是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由上可以看出,发展农业产业化,不管哪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目前,竹山县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势头较足,资金需求也很大,但对农业产业化的资金供给却又难以满足需要。
1、国家投入严重不足,缺乏农业产业化的启动资金。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它又是一个“弱质”产业,受制于自然条件和动植物生长规律,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很大,靠传统农业生产很难取得多大经济效益。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而农业产业化是伴随着资金的高投入来实现的。在我国国家财政支出中,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和农村投入不断加大,但农业基建占全部基建投入的比重仅7%左右,竹山县为8%;城市基建设资占85%,农村仅占15%。由于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不足,一方面造成农业生产条件变差,生产环境恶化,生产能力下降,另一方面造成许多乡镇虽然资源丰富,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措施也十分合理,但由于缺乏启动资金只好“望洋兴叹”。
2、县乡负债累累,对农业产业化的财政支持难以有根本改善。目前,乡村两级组织开支缺口巨大,举债现象严重。农村税费改革以后,竹山县乡村债务高达1.44亿元,全县254个村平均负债27万元。这些负债资金大多是因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上交税费、发放村组干部工资形成的。如今山区贫困县村级集体经济基本上是空白,即原来所说的“空壳村”,已完全丧失偿债能力,乡村负债是普遍现象,负债面达100%,财政收入锐减,仅特产税一项即减收946万元,全县总财力减少3600万元,即使剔除上级转移支付资金,仍比改革前减少1700万元左右,造成巨大的财力缺口。县乡财政困难,一方面削弱了基层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能力,另一方面导致许多地方大量的贷款贴息和专项配套资金无从落实,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3、农村资金大量外流,造成农业产业化资金支持总量的不足。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对农村资金的“虹吸”造成了农村资金的大量外流。商业银行大量收缩面向农村的金融业务,县以下的机构网点撤并和收缩进城。设在县及县以下的现有机构网点,大多只有吸收存款权而没有贷款权。邮政储蓄只存不贷,更是农村资金流向城市的重要通道。2007年6月底,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5.51亿元,而贷款余额仅5.63亿元。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的存远大于贷和邮政储蓄在农村的只存不贷,意味着农户、农业大户等农业产业化主体自身对农业投入的减少,也将造成农业产业化资金缺口越来越大。
三、多方融资,突破农业产业化的资金瓶颈
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是目前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国家给予积极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更需要龙头企业、农户及其它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大胆创新,广拓融资渠道,多方融资。
1、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强县”战略。项目是生产力诸要素的集合体,是资源配置的依托条件,是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匮乏的重要途径,是拉动经济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点,因此要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强县”战略。一是认真研究国家的大政策。就是要牢牢把握国家的农业农村产业政策和投资重点,按照“储备一批,论证一批、申报一批、建设一批”的项目要求,围绕农业产业化,切实做好前期工作。二是抢抓发展大机遇。抢抓新阶国家扶贫开发、南水北调等重大 机遇,积极向上争取,力争每年都有影响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大项目列入国家、省级投资计划,确保项目建设不断档。
2、设立专项产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是以资本市场为纽带,以产业发展政策为引导,通过对国家亟待发展的产业,如农业、能源、交通等,实行股市融资及资本运作,以解决国家因财力有限而不能满足的产业重点项目资金需求的困难,促进基础产业、高科技产业等产业成长的一种有效的金融工具。农业投资基金的投资目标主要是产业化链条上急需融资的微观主体。建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可以有效地组织和引导民间投资,将城乡分散的资金汇集起来投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又有利于减少政府对农业的投入,解决了国家投资的部分不足。同时,农业方面的投资资金需要一定的政府支持,如在税收政策上实行优惠、提供配套的政府低息贷款,这又可以对基金的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