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抢抓政策机遇 承接“两个转移” 实现竹山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发布时间: 2007-08-09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谢心红 陆龙和 徐  勇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资本向中国转移、沿海资本向内地转移(简称两个转移)已成必然趋势。同时,国家对中部地区实施比照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地区(简称两个比照)的优惠政策,这对于我们资源十分丰富而经济又相对贫困的山区县来讲,无疑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本文试就我县如何抢抓政策机遇,发挥自身优势,承接“两个转移”,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谈些肤浅看法。
  一、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承接“两个转移”中争创认识上的新优势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再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似乎有些过时,但以笔者之见,实际未必。回顾近几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我们在思想观念转变方面往往滞后于东部沿海,即使是在县内,也言有异声,参差不齐。人家已经做了的事情,我们有的人还在争论不休;人家在千方百计地培植企业,有的人却在挖空心思向企业“揩油”;人家一心一意谋发展,有的人却在等待观望,无所作为;人家敞开胸怀招商引资,有的人却担心引进联合“肥水落了外人田”而不支持、不配合,甚至设置障碍;人家在谋求长远发展,有的人却鼠目寸光,为眼前利益和部门利益而纠缠不止,等等。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改革的力度、开放的程度和发展的思路,我们无论与东部沿海比,还是在县内横向比,发展差距的形成和拉大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思想解放不够、观念更新不够。因此,我们在抢抓政策机遇、承接“两个转移”中,一定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投资者是贵人、引资者是能人、破坏投资者是罪人”的观念,形成“加快发展是硬道理,招商引资是硬本事,新上项目是硬政绩”的共识。“两个转移”和“两个比照”的机遇不可多得,稍纵即逝。如果我们不抓住机遇,就会丧失发展的主动权。我们在机遇面前,要切实增强历史责任感,增强不进则退、小进则退的忧患意识,增强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责任意识,坚决克服盲目乐观、悲观畏难、麻木不仁和等待观望等消极思想情绪,发奋图强、奋力拼搏、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同时,机遇是巨大的发展潜力,如果面对机遇麻木不仁、视而不见,机遇就会擦肩而过;看到了机遇,如果只在口头上叫好,满足于坐而论道,也不可能真正抓住。对于“两个比照”和“两个转移”的机遇,我们一定要积极地“抓”,主动地“抢”,决不能让机遇在我们手中丧失。
  二、立足资源,谋划项目,在承接“两上转移”中争创载体上的新优势
  项目建设是经济工作的不可或缺的基本环节,是经济总量扩张的源泉,是解决发展不够问题的关键。对每个地区而言,谁拥有项目,谁的经济就有支撑,发展就有载体,工作就有抓手,在经济竞争中就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客观地讲,“两个转移”和“两个比照”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好的发展机遇,但这个机遇不是坐等而来的,能不能抓住机遇,要看我们的反应能力,要靠我们积极主动的工作,关键是要有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投资政策、体现地方特色的项目作支撑。当前发展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掠夺式的资源开采造成了资源危机;“三废”的不断排放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我们在抓项目工作中,既要立足县内丰富的水能、矿产、生物和旅游资源在加快开发上下功夫,又要把保护环境作为经济发展“好”的重要标志来落实。要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两停止”、“两不准”的规定,对小水电、小水泥、小煤窑、小矿山实施专项整治,对县内的能源消耗大户逐个落实节能降耗措施。作为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要杜绝污染工业项目的开工建设,并强化环境执法,完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与环境监察体系,使全县走上经济发展、生态良好的良性发展轨道。同时,要找准资源、产业与政策的对接点,谋划、筛选、包装、论证、申报、争取、招商和组织实施项目。要进一步完善、充实工业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对已列入“十一五”规划的项目,要进行复选,做到精益求精。要不断学习和研究国家出台的新的产业投资政策,策划整理一批新的项目进入项目库,为向上争取支持和对外招商引资打下基础。要高度重视项目的前期工作,在选择项目的时候,既要看自然资源,又要看经济优势和区位条件;既要看绝对优势、相对优势,又要看竞争优势,特别是核心竞争优势;既要看产业、产品自身,又要看向前向后的带动力;既要看现实的可能性,又要看今后的成长性;既要能够“富民”,又要能够“强县”。对项目库中的项目,要经常性地排队分析,条件成熟的要及时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商业计划书,同时,要按照建设项目申报核准程序,做好项目的土地预审、水土保持、环境影响评价等相关工作。要通过多种形式向外推介项目,使外界更加了解竹山,提高竹山的知名度。尤其要加强项目的组织实施,使资金早到位、项目早开工、建成早投产、投产早见效,从而增强投资创业者的决心和信心。
  三、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在承接“两个转移”中争创环境上的新优势
  经济环境是一个地区市场发育程度和政府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在抢抓政策机遇,承接“两个转移”中,各级党委、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真正由计划经济时代的侧重配置资源和管理企业,转向侧重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发展环境上来。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省委提出县域经济走“一主三化”之路以后,我县出现了不少新的经济组织成份,但主要是民营经济。可以想像,随着“两个转移”的不断深入,将进一步加大民营经济成份。我们要理直气壮地为民营经济、民营企业、民营业主“鼓与呼”,宣传他们可贵的投资精神和骄人的创业业绩,增强他们把民营经济做大做强的决心和信心。其次要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一个地方,人们的思想是否解放,人文环境是否和谐,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当前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一些人思想僵化、观念陈旧、人文环境不佳。有人认为民营业主主要是为了自己发财,对社会作不了多大贡献,从而看不起他们,甚至歧视他们。对此我们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引导民营业主提高素质的同时,大力为民营经济、为民营业主正名。要看到,现在的民营经济并非全是私营经济性质,而且即使是私营经济性质,大多数业主的素质也已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他们通过诚实的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贡献,同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要营造尊重民营业主、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和谐人文环境,让民营经济在人们的理解和赞赏中放开手脚大力发展。第三,要营造公正的法制环境。一方面要加强有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另一方面,要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各级行政管理和执法部门都要自觉做到保护国有经济与保护民营经济一视同仁、公正对待。无论是谁,只要侵害了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都要依法追究责任。第四,要营造宽松的金融环境。民营经济的发展少不了金融支持。而融资难、贷款难成为当前民营企业反映较为强烈的问题,成为制约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因此,要化解这个难题,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金融体系、风险投资体系和中介担保体系。各商业银行应把民营企业纳入服务支持的重点范围,与民营企业建立共生共存共荣的关系。同时要推动企业转变观念,依法开展多种形式的融资活动。既可以向市场要资金,也可以向银行间接融资,或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有关职能部门应抓紧培育本地资本市场,拓宽民间资本投资渠道。政府也可以拿出部分财力,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基金,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要加快担保体系建设,针对有的民营企业自我担保能力不强的实际,鼓励各类社会力量设立担保机构,积极支持民营企业组建担保联合体。第五,要营造优惠的政策环境。适宜的政策是促进发展的重要杠杆。在抢抓政策机遇,承接“两个转移”中,在政策环境上要坚持“发展第一”的原则。各职能部门应正确处理发展与规范的关系,克服怕担风险、怕担责任和求稳怕乱的思想,尽可能放开、搞活,对民营企业予以倾斜。其中,特别要通过营造优惠的政策环境,培育重点企业和龙头产业,为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积累经验,树立典范。(作者系县经济局局长、办公室主任、副科长)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