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竹山县农村综合改革成效显著
发布时间: 2007-05-16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2002年以来,按照中央和省、市统一部署,我县深入推进了以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为主的农村综合改革,圆满完成了改革任务,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预期目标。2005年,我县农村税费改革和综合配套改革工作通过省委、省政府考评验收,并被评为“优秀单位”。通过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理顺和强化了县、乡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改善了农村生产关系,激发了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科学发展、有序发展、和谐发展,体制机制优势不断显现。
  1、转变了政府职能,提高了工作效率。一是乡镇机构设置得到规范,领导职数得到精简,干部素质明显提高,乡镇领导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2006年底,县委、县政府对各乡镇年度工作责任目标进行了考核,全县17个乡镇有8个乡镇超额完成工作责任目标,总分在100分以上;7个乡镇较好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总分在95分以上。可以说,在遭受严重旱灾的情况下,各乡镇能够圆满完成年初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这是对乡镇领导班子执政能力的一次考验,也是对我县农村综合改革成效的一次检验。二是有力地促进了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通过改革,把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到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上来。工作思路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工作重心真正转到为村级组织和农民群众服务、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管理方式由过去主要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变为更多地运用经济、法律、民主和教育的手段。为适应新形势下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针对改革后乡镇辖区变大,乡镇干部人数相对减少,为农民服务出现“短腿、断层”等问题,柳林、双台、得胜等乡镇积极探索建立了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即在乡镇、村分别设立代理室,群众有事只需向乡镇、村代理室申请,由代理室全程予以代办,除应交的工本费外,不收其它任何费用。目前,代理内容已从证件办理等一般性服务,向服务农业生产方面的良种求购、信息咨询、农产品销售等方面拓展,深受群众好评。深河乡、柳林乡在发展中药材产业上,变“行政命令”为“典型示范”,通过培育产业大户、成立行业协会等方式,让产业大户、协会组织担当产业发展的主角。三是工作效率明显提高。通过组建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受理、限时办结等制度,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如潘口乡龙王沟村村民金国权,因地质灾害申请重新建房,从协调宅基地到办理各种手续,只用一天半就拿到了各种证件,而且还是乡国土资源所、林业站工作人员直接将相关手续送到了他家中。服务意识增强,工作效率提高,极大方便了广大农民群众。
  2、更新了思想观念,强化了公益事业服务。农村公益事业服务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是我县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改革前,乡镇站所是“官办”机构,工资本都由自己拿着,乡镇“见人不管人”,县直主管部门“管人不见人”,职工干不干事都拿钱,工作缺乏积极性。改革后,实行“以钱养事”,合同化管理,年终考核评估,增强了服务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同时,改革后农村公益性事业经费由县财政全额预算,待项目完成后直接拨付,相对提高了转制单位人员的待遇标准,公益事业服务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增强。同时,个人报酬的多少由农民说了算,强化了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了服务质量。如在农技服务方面的变化就非常明显,工作方式由原来的“走马观花”变成了现在的“定点跟踪”,工作安排由“要我做”变成了现在的“我要做”,农技资讯由原来的“问不到”变成了现在的“送上门”。在思想观念上,不再把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当作唯一的选择,破除了“官本位”的传统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的就业趋势;在精神面貌上,不再一味地“等、靠、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是以强烈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2006年春播生产中,针对广大农民缺技术、管理跟不上等实际问题,各乡镇农技服务中心主动走出去,深入到田边地头,开办“田间学校”,现场示范讲解,先后召开以水稻“旱育保姆”育秧、茶叶修剪、测土配方施肥、沼气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现场技术培训95场次,播放农业实用技术光盘300场(次),有力地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县农机推广服务中心针对我县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劳力紧缺的实际,大力推广机耕、机播、机收作业,多方筹资200万元,购买了新型农村机械226台(套),与2550户农民签订了机械化作业合同,完成机耕25000亩、机播7500亩、机收15000亩,减轻了农民的劳动负担,得到了农民群众的一致好评。乡镇水利站转制以后,水利服务中心人员积极参与谭家河灌渠、农村安全饮水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优质的水利技术服务。2006年,全县共改造灌渠67公里,新增灌溉面积4500亩,改善灌溉面积11000亩;建成安全饮水工程415处,解决了3.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得胜镇畜牧站整体转制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后,一改过去的服务模式,利用地方“郧巴黄牛”优良品种,主动服务养牛大户,免费提供快速育肥技术和青贮饲料喂养技术服务。在他们的指导下,不仅使“郧巴黄牛”育肥出栏时间缩短,而且还带动了全镇畜牧业的发展,仅“郧巴黄牛”一项,全镇养殖农户年收入就达50万元。
  3、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一是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通过改革,一方面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使农民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生产;另一方面,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激活了农村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2006年,在遭遇严重旱灾的情况下,全县粮油总产分别达到20.56万吨和1.74万吨,是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同时,通过建立“以钱养事”新机制,由政府花钱买服务,促进了农村特色产业建设。2006年,我县与山东沾化冬枣研究所签订了冬枣基地管理服务合同,对3500亩冬枣基地进行了管理,提高了种苗成活率,当年挂果见收;与罗田县板栗技术专家签订了技术服务合同,对全县6万多株板栗实生种苗进行了嫁接改良;与省著名茶叶专家李传友、倪德江、龚自鸣等签订了茶叶产业服务合同,对茶叶产业规划、产品开发、品牌打造、地方品种选育等方面提供指导和服务。截止2006年底,全县以茶叶、肚倍、板栗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达到60万亩,净增4万亩,特色产业总收入达到4.6亿元。通过推进动物防疫检疫体制改革,组建了乡镇动物防检站,选聘了动物防检员,与服务人员签订了畜牧兽医技术服务合同,调动了防检人员和服务人员的积极性,推动了以郧巴黄牛、马头羊和竹山大鸡为代表的地方特色畜牧业的发展,2006年全县畜牧业收入达到2.7亿元,同比增长8%。通过整合政策和教育资源,大力开展“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和“劳动力技能培训”,以培训促转移,以转移促增收,促进了劳务经济大发展,群众收入大增长,农民素质大提升。全年劳务输出达8.1万人,实现劳务收入5.2亿元。二是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改革为农村发展蓄积了物质和精神力量,逐步富裕起来的农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新要求,对生活方式和质量有了新需求,顺应农村改革的新变化,以人为本,因势利导,全县上下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2006年,我县以实施“六大工程”为有效载体,以“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为抓手,以和谐文明新村为主体目标,扎实推进了具有竹山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批50个试点示范村创建工作顺利推进,涌现出麻家渡罗家坡、宝丰喻家塔、楼台观音沟、城关二道坊、溢水华家湾、秦古大溪、潘口小漩、得胜圣水等一批和谐文明新村,得到了国家、省、市的充分肯定。2006年,全县以通村水泥路、“三改一建”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深入开展,新建通村水泥路528公里、累计达到1000公里,硬化入院到户路150公里,5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167个村通客车;新建沼气5026户。三是促进了乡镇财政收入增长。通过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理顺分配关系,调动了乡镇培财源、抓收入的积极性。2006年,我县实现财政收入11056万元,其中乡镇完成3144万元,同比增长12.1%。
  4、改善了农村生产关系,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农村综合改革是我国农村继土地革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第三次革命,通过改革基本理顺了农村生产关系。一是调整了农村社会分配关系,化解了乡镇政府和涉农部门长期与农民之间形成的利益冲突,并且以法律的形式进一步规范了涉农收费,把住了收费的口子,为农民休养生息创造了条件。二是减轻了农民负担。通过改革,乡镇站所全部退出事业编制,变“养人”为“养事”,从体制上堵死了增加或变相增加农民负担的口子,从根本上遏制了“三乱”现象。据统计,我县通过改革取消的各种收费达11项,减轻农民负担676.9万元,农民除承担生产资料和正常生活消费的有关税赋外,实现了“零税赋”,达到了“减人、减事、减支”效果。同时,国家实行惠农补贴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民收入,一增一减,使农民专心于发家致富,安居乐业,减少了社会矛盾。三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改革后,乡镇干部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抓产业、抓服务、保稳定上来,干部与群众关系越来越密切,群众来信来访明显减少,农村社会保持稳定,为建设平安竹山、和谐竹山奠定了基础。
  5、激发了服务主体活力,加快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通过改革,新的服务机制激发了新活力,加快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改革前,乡镇广播站体制不顺、设备老化、运转困难,全县农村有线电视用户普及率不到10%;通过改革组建了广电网络公司,转换经营体制,导入竞争机制,引入市场观念,实行企业化管理,广电事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截止2006年底,全县完成了254个5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共架设光纤电缆789.2公里、光节点226个,近15万农民群众听上调频广播、看上了有线电视。各乡镇计生服务中心纷纷成立计生优质服务小分队,走出机关,走进农户,每月定时定<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