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亮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建设是关键。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文化生活比较匮乏的边远农村来说,更为重要。柳林乡坚持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以群众需要为根本,以占据农村文化市场为目的,内挖潜力,外求支援,上下联动,干群一体,较好的推进了农村文化建设。
一、坚持“有人抓文化”,组织保障力度不断加大。在文化建设上,该乡没有因文化站的撤并和经济建设的任务繁重而放弃这项工作,坚持党委政府一把手亲自抓,宣传委员具体抓,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的组织模式,实行党委政府、村级单位、农民组织、群众四级联动,把没人抓的冷门工作变成人人抓的日常工作。同时,注重制度化建设,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一并落实、一并考核、一并兑现,把文化建设目标以党委政府联合文件形式下发,作为年终考核兑现的重要依据。去年,对成效显著的8个村和2个单位给予了表彰,命名了15支高山锣鼓表演队和26户文化中心户、262户十星级文明农户示范户,形成了强有力的“抓手”。
二、坚持“有场地开展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没有了文化站,并不能说没有了地方可以开展文化工作。乡党委的理念是,乡村处处都有“文化站”,只要我们愿意去搭建舞台。去年,为提升堵河知名度,配合堵河源自然保护区的提格升级,该乡积极主动争取省、市、县宣传文化部门的支持,于6月10日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创建成立了“堵河源文化生态保护区”,并把每年的文化遗产日作为庆典日,以此为舞台,开展全民文体活动。对人口相对密集的洪坪、道士坪集镇,创建了2个社区文化中心;对条件较好的屏峰、公祖、白河村,结合学校建设,开辟了3个农民运动场和文化活动室,并以村为单位,多次开展了农民运动会;此外,充分发挥15支高山锣鼓表演队、26户文化中心户、262户十星级文明农户示范户的作用,以田间地头、屋场院坝为临时舞台开展活动,开放了舞厅,开辟了露天卡拉OK,兴起了薅草锣鼓,天台村还购买了《十劝赌博》等劝教影碟以院落为单位巡回展播,甚至连农村红白喜事会场也都成了群众文化表演的舞台。正是这些寓教于乐、群众喜闻乐见活动的广泛开展,农村赌博的少了,打架闹事搞不团结的少了,涤除了陋习,树立了新风,远离了邪教 ,走向了文明。
三、坚持“有钱干文化”,文化投入渠道不断拓宽。该乡坚持把文化建设作为一个地方的软环境来打造,政府自觉承担起建设的投入主体作用。但也反对政府大包大揽,提倡并坚持地方政府主体、上级部门支持、村级组织补贴、群众文化个体创业的四级投入模式,尽可能的把费用从单方投入转换成多方共担,从而减轻政府压力。去年,仅筹建“堵河源文化生态保护区”就投入了6万多元,组建15支高山锣鼓表演队投入了2万元,开辟3个村级农民运动场和文化活动室投入了近10万元,年度总支出20万元。在资金渠道上,除了政府每年安排财政收入的1%作为文化发展专用经费外,更多的是巧借外力,向内挖潜,多元整合,共同发展。在开辟3个村级农民运动场和文化活动室上,结合学校资源配置和建设,合理利用闲置教育资产,积极争取相关部门支持了大量图书和体育设施,场地建设切入了新农村建设政策,10万元的投入政府只支出了3万元;在15支高山锣鼓表演队的建设和发展上,政府只承担了1万多元的服装费用,其他费用一是切入一些政策来解决,二是村级解决一部分,但大头还是靠他们自身以文养文来解决,把这些锣鼓表演队编入村级红白喜事理事会,既繁荣了文化,活跃了气氛,又获得了一定报酬,相得益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