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明权
“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是十堰首创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形式,它发源于竹山县,继而在十堰市以及全省、全国推广,被誉为“来自基层的伟大创造”。实践证明,“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不仅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提高农村文明程度的有效手段,也是坚持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载体。
一、“十星”设置关注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创建内容源于人民。
上世纪90年代初,面对部分农民腰缠万贯后道德滑坡、集体意识淡化、邻里关系紧张,农民群众期盼道德回归,期盼集体主义,期盼文明祥和的实际,竹山县在创建之初设置了道德星、义务星、团结星、法纪星,等等。随着创建的深入,随着农民此前关注的相关问题的解决,农民群众又期盼早日致富,期盼环境优美,期盼诚实守信,于是就对“十星”内容及时进行了调整,相应设置了致富星、卫生星、生态星、信用星,等等。20年来,根据人民群众在不同时期期盼、追求和兴奋点的变化,根据党的农村政策和工作重点的调整,先后多次对创建内容进行调整和充实,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使创建活动始终与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一起脉动,始终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星”的内容源于人民,“星”的设置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接受了人民群众的检验,因此,“十星”创建始终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始终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二、“十星级”创建饱含人文关怀,既注重提高农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又着力推进农民致富进程,创建活动为了人民。
“十星级”文明创建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教育、引导农民,提高农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在注重塑造新时期农民价值观的同时,为增强创建活动的吸引力、感召力,各地在创建指导思想上,坚持把为人民群众办好事、解难事融入对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教育之中,坚持虚实结合,虚功实做。在具体创建实践中,坚持从实际出发,整合政策、资源,积极推进通村入户水泥路和饮水安全建设,大力发展茶叶、核桃、香菇、柑橘等生态产业,切实改善农村教育、医疗条件,全面启动民居改造工程,长期困扰农民群众的“行路难、就医难、入学难、饮水难、建房难、致富难”等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致富进程明显提速。“十星级”文明创建的过程,不仅是广大农民群众接受教育、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过程,更是他们增加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过程,创建育民、创建为民、创建富民的理念得到了充分彰显。
三、“十星级”文明创建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创建活动依靠人民。
在创建机制上,无论是自评、互评,还是审定、公示、授牌,主体是人民群众。“十星”评定的各个环节高度透明,人民群众全程参与,“加星”与“摘星”都是人民群众自己说了算,各级干部只作组织引导,不能越俎代庖。
在创建内容上,无论是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农村公共设施,还是发展农村产业、推进村庄整治,主体也是人民群众。用文明创建的形式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引导人民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探索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实现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农民高质化的极佳路径。
在受益对象上,无论是争荣誉、提素质,还是得实惠、快致富,主体仍然是人民群众。 “十星级”文明创建,催生出一大批有文化、讲道德、懂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引导、帮助一大批农民群众通过勤劳和创造奔上了富裕之路。
在整个“十星级”文明创建的顶层设计中,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全方位的体现,农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得到了全方位的展示。
四、“十星级”创建促进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转变作风、服务人民,增进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一方面,“十星级”创建鞭策村干部和农民党员增强“向我看齐”意识,拉近了干群距离。广大村干部和农民党员既是“十星级”创建的具体组织者,也是直接参与者。他们不仅要引导和带动群众创建,还要在“互评”环节中接受人民群众的评议。要求群众做到的,他们必须首先做到;要求群众不做的,他们必须带头禁止,否则,他们就会“丢星”。为了保住十颗星,他们不仅要走在创建前列,更要把群众时刻装在心中,做群众的贴心人,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另一方面,“十星级”创建激励各级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转变作风、强化服务,密切了党群关系。为了深化、提升“十星”创建工作,各级、各地分别建立了对口帮建机制,每个部门帮扶、指导一个村搞好“十星级”创建,限期达到创建目标。各部门及其机关干部按照党委、政府统一部署,有钱的出钱,有智的出智,有力的出力,深入一线指导创建,捐款捐物支持创建,派驻干部帮助创建,为联系村和人民群众办了一大批实事、好事,解了一大批急事、难事,形成了全党全民推进“十星级”创建的大合唱。在支持、帮助创建的过程中,广大机关干部接受了教育,锤炼了作风,展示了形象,增强了服务意识、群众意识和群众观点,赢得了基层和人民群众的爱戴和赞誉。
多年来,十堰市始终坚持“创建靠民、创建育民、创建为民、创建惠民”的指导思想,“十星级文明农户”的创建过程,实际上就是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为人民群众办好事、解难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生动实践。在这场实践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得到了生动体现;在这个过程中,干部作风转变了,广大农民致富了,党群干群关系也更加密切了。 (作者系中共十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