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整合优势资源 打造旅游名镇
发布时间: 2008-12-25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整合优势资源   打造旅游名镇
宝丰镇党委副书记、县政协委员  肖 海

  宝丰镇位于鄂、渝、陕三省市交汇处,历史悠久,地域文化鲜明,是举世皆知的女娲炼石补天故事的发源地,是著名劳工大律师施洋烈士故乡、秦巴山区著名的“民间彩船歌舞之乡”、全国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素有“四水归池”、秦巴山间“小武汉”之美称。古有女娲炼石补天传说,今有中国绿松石精美制品,人文自然风光和历史传统文化相互辉映。整合这些优秀的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广,综合价值高,是我镇具有开发潜力的朝阳产业。
  一、我镇发展生态旅游业的资源优势及产业基础
  1、人文风光资源丰富。女娲山群山环抱,峻岭耸立,景色妩媚而灵秀。春夏季节,林木浓郁,花团锦簇,鸟语花香。隆冬,茫茫林山,银装素裹,苍松翠柏,傲然挺立。山下溪水潺潺,茶果飘香,良田万顷。有五龙捧圣、石人石马、鹰嘴石、美女晒羞、双龙溶洞、摇钱树、转运桥、陈家花屋、龙井喷泉、陈氏祠堂等多处奇特迷人、充满神奇传说的景点奇观。
  2、文化底蕴内涵深厚。传说中女娲补天散落在此的五彩石,给这里留下了宝贵的绿松石资源。以宝丰珠宝公司为龙头的绿松石加工、出口企业,开发研制的以《女娲补天》、《和氏宝璧》、《武当毫》为代表的绿松石根雕奇石系列工艺品千余个品种,把动静并存、刚柔相济、色泽相间的艺术画面表现得栩栩如生,给人以清新纯正之美感和赏心悦目之享受,是旅游者装饰、欣赏、审美、馈赠、收藏的上乘精品,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抢手货。同时,宝丰是秦巴山区著名的“民间彩船歌舞之乡”,现存有以彩船歌为主体的各种艺术门类20余种,山歌、民歌、情歌、孝歌内容丰富,优美动听,影响和造就了一大批彩船歌舞艺人;高腔皮影戏现拥有历史唱本百余部,民间皮影艺人常唱常新,久唱不衰;民间书画剪纸活动红红火火,享誉一方。2008年4月29日,“上庸历史文化陈列馆”在我镇正式开馆,该馆也是鄂西北首家私家历史文化陈列馆,收藏有先秦和秦汉、唐、宋、元、明、清、民国及建国后历史文化遗存的木雕、瓷器、钱币、票证等各类精品藏件达10000多件。该馆为传承、保护和展示上庸历史文化遗存,研究、发掘上庸文化能提供真实的依据,对于整合历史文化资源,逐步形成以女娲文化为主体的文化旅游产业新格局,将我镇建成民俗文化名镇起到有效作用。 
  3、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得天独厚。为了缅怀施洋烈士,传承烈士精神,全力打造竹山红色旅游文化品牌,创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达到“资政、教化、存史”的目的,竹山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由县教育局牵头,于2006年6月在原施洋烈士纪念馆的基础上,新建一个规格更高、规模更大的纪念馆,该纪念馆占地19.4亩,采用仿古式建筑,建筑面积900平方米。馆前立施洋铜像一尊。馆内设三个展厅:第一个展厅为施洋烈士事迹展,立施洋“聚脂复活”半身像一尊,收藏了施洋烈士生前的部分办公用品和事迹图片32幅,仿烈士《狱中七日记》诗一首,毛泽东、朱德题词各一幅;第二个展厅为施洋故里风情摄影展,主要收藏了纪念、参观施洋烈士活动和展示烈士家乡的摄影图片37幅;第三个展厅为书画展,主要收藏了县内外书画名人有关施洋烈士的书法、绘画作品31幅。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施洋烈士之家”居于集镇中心,也是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
  二、我镇生态旅游业取得的主要成绩
  宝丰立足现有实际,把女娲山建成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设施配套的集文化、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风景区。并以女娲山为龙头,以周围20公里为半径,建设以女娲山为核心的黄金度假旅游经济圈,不断提高旅游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1、女娲山主景区建设已初具规模。女娲山景区是“十一五”时期县委县政府重点开发建设的旅游景区之一。为把女娲山开发建设成炎黄子孙共同拜祭人类始祖的圣地,加快女娲文化的培植与发展,宝丰镇党委政府按照“依据山势、科学规划、构建景观、发展旅游”的工作思路,从2005年7月起,就着手“景区规划、公路建设、祭坛公园一期工程”等三大项目的组织实施。目前,投资1000余万元已建成了14公里通山水泥路,树起了女娲圣母圣像标志性建筑,女娲祭坛、圣水池、龙头香,景区的观景亭、钢架结构山门等一期工程建设接近尾声,初步形成了集旅游、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现代旅游地。同时,为配合景区开发,还建有地方特色的农家乐,在景区内规划建设林特产业基地4000亩,现已建成冬枣基地1000亩。真正使景区成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生态乐园。 
  2、女娲山风景区外宣工作深有力度。“女娲”是宝丰镇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是我镇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品牌,一是定期举办“女娲宝石文化节”, 借办节的舞台强劲登场,打响“女娲”牌。二是实施景点、商业、服务市场运作,推出“女娲”品牌,形成以女娲山为核心、镇村景点为依托的旅游网络,开拓一批以“女娲山”为标识和商标的产品。三是举办女娲文化学术交流会,发掘、探讨和研究女娲文化,广邀国内新闻界和文学艺术界知名人士到宝丰采访、采风、体验生活,扩大宝丰女娲山的知名度。拍摄“女娲文化”专题片,在县以上电视台播放,以高收视率赢得经济效益和品牌宣传的双丰收。
  三、发展我镇生态旅游业的几点思考
  1、突出特色抓规划。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理念,制定发展规划。在风景名胜游、历史文化游、休闲度假游、生态游、民俗游、绿松石珠宝文化游等多元化旅游设计与打造上聘请知名专家学者给予指导,力争把女娲山建成鄂西北地区消费大众的休闲胜地,祭拜女娲圣母的必求之地。广泛组织开展女娲文化、民间彩船歌文化、风土地域文化、红色旅游文化的深层挖掘、开发工作,形成“唯我有特”的文化特色,与景区开发相呼应。重点打造圣水生态茶园——绿松石珠宝一条街——上庸历史文化陈列馆——龙井苑——施洋烈士纪念馆——女娲文化广场——女娲山——大戏场——双龙洞——陈氏祠堂——滨河公园一日游品牌。
  2、突出基础抓交通。按照以人为本和方便、实用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各旅游景区通讯、医疗、停车场、接待中心等服务设施和功能,加大景区内景点建设和与之相对应配套建设力度。以镇政府为中心建设辐射全镇、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高质量建设通往景区的干线公路,重点打通镇中心——女娲山——大戏场——第二沟旅游环型公路,为女娲山风景区一日游奠定坚实基础。
  3、突出重点抓龙头。以女娲山风景区为旅游产业龙头,以最强的领导、最硬的措施、最优的政策,高标准完成景区景点、公路改造升级、集镇穿衣戴帽、农家宾馆吃住、文化挖掘包装等工程建设,将女娲山打造成阳春赏花、盛夏避暑、深秋观叶、严冬咏雪的旅游胜地,成名“女娲山”品牌,从而达到舞活龙头带龙身、花开一树香满园的效果。
  4、突出难点抓招商。财力不足、旅游开发资金短缺成为制约我镇旅游业发展的障碍。因此必须运用市场的办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出台优惠政策,采取以商招商、节会招商、专人招商、网上招商等多种形式吸引一批大客商来宝丰投资开发旅游业,从事旅游景点开发建设。使我镇旅游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要做好已引进客商的服务工作,帮助他们搞好规划,解决建设中的困难,加快景区开发建设步伐。    
  5、突出创新抓推介。成立工作专班抓女娲山景区宣传推介,一手聘请专家抓好景点包装和文化包装,一手借助网站、报纸、电视台,利用车站、高速公路沿线以及周边各县市公共场所,唱响“宝丰游——生态游”、“大戏场——天然奇石”、“女娲的传说——女娲山”、“探寻双龙洞”等为主题的系列宣传口号。加强与竹山、十堰等地旅行社合作,通过旅行社宣传宝丰,激发采线旅行社的组团积极性。策划节会活动,参加及引进各类会议活动,积极争取县直部门、发动镇直单位组团推介,推动宝丰旅游业的大发展。
  6、突出效益抓配套。将我镇旅游业发挥出经济拉动作用,显现出其经济效益,必须完善旅游产业要素,促进产业联动。弘扬地方餐饮特色,在景区沿线大力发展农家旅馆,争取引资兴建星级宾馆,形成布局合理、管理规范的旅游住宿接待网络。加强接导能力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全面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合力抓好景点交通、旅游集散、服务咨询等功能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山野菜和土特产加工,绿松石产品深度开发和旅游消费品开发,鼓励兴办旅游购物商场,加大对旅游购物业的扶持力度,开发和包装一批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时代特征和文化底蕴的旅游商品,推进旅游购物业的快速发展。在宾馆、饭店、景区增设一批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和设施,增加游客消费时间和空间,初步形成“吃、住、行、游、购、娱”配套齐全的大旅游产业格局。 
  总之,抓好生态旅游产业既强镇又富民,还能带动就业和其他产业发展。我们抢抓机遇,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产业,为提升宝丰镇的整体形象,加快镇域经济大发展作出积极努力。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