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抓好山区水利
为建设鄂西生态旅游圈当好先行
县水务局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又重大战略构想,作为水务部门要立足自身的职能,积极抢抓政策机遇,保护好水生态,爱护好水环境,开发好水资源,建设好水工程,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当好先行,为促进全县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做出贡献。
一、水利工作在建设鄂西生态旅游圈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1、构建鄂西生态旅游圈,保护好生态环境离不开水利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中央明确提出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构建鄂西生态旅游圈中,十堰也确定了加快山水旅游一体化开发,做好山水旅游大文章的思路。“山水无绿不成景,风景无文没有情。”加强水生态保护建设与管理工作是民生水利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意义深远,任务艰巨,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关系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我县有堵河源、武陵峡、九华山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保护好这些旅游资源的生态,离不开发展生态水利工作的有效推动。
2、构建鄂西生态旅游圈,确保旅游区饮水安全离不开水利工作。饮水安全是当前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施饮水安全工程,是当前水利工作的重要任务。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获得安全饮用水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事关群众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饮水安全工程关系到人民的生存、生活和生产等切身利益,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障广大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发展旅游业,确保游客喝上安全水、放心水,离不开水利工作。
3、构建鄂西生态旅游圈,实现人水和谐离不开水利工作。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明之源,人水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反映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水是大自然生态系统的控制因子,又是生命元素、文明源泉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构建生态旅游工作中,水利部门必须充分认识人水和谐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人水和谐的核心理念,积极营造人水和谐的良好环境,是构建生态旅游的重要内容,坚持走可持续发展水利工作新路子。
二、强化措施,认真谋划,为鄂西生态旅游圈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1、用科学发展观做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新时期的水利工作。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维护水资源的健康生命,不能以牺牲水资源、破坏水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把水资源规划贯穿于工业、农业、城镇规划发展全过程,一并论证,一并实施,使水资源规划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多干打基础、管长远的水利、水保项目,把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未来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坚持走水资源更加清洁,人与水更加和谐,人居环境更加优美的可持续发展的水利之路。
2、用开明开放的思想做保证。制订更加优惠、更加实在的政策,多层次、多渠道、宽领域、全方位的对外招商引资,勇于牺牲眼前利益,部门利益,牢固树立为业主服务,就是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思想,多体谅、多支持、多关心业主在竹创业。对公益性的水利工程采取国家投入与集体个人投入相结合的办法,国家投入的资金其经营权、使用权归投资者所有。要放宽市场准入,降低收费门槛,不论是独资、合资,还是联营股份合作,来竹山开发水利、水利经济,都采取必要措施进行欢迎、鼓励、支持和保护。
3、用项目大争取工作做支撑。变单纯由政府部门申报项目的方式为运用市场规则、发挥全民智慧、形成主管部门和社会力量双向推动、多种利益主体共同筛选、策划项目的新模式。进一步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建立动态项目库,及时对其中项目滚动和更新,适时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方向和投资重点的项目进行策划包装,以超前的深度进入国家和省计划盘子,提高争取项目资金的成功率。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观点,认真研究国家宏观政策,与省厅相关处室保持经常性联系,及时掌握项目动态。
4、用科技兴水、人才强水做基础。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意识,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水利发展,围绕水利建设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科技攻关,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武装、改造传统水利。在重大水利规划设计中,处处为旅游景点考虑。紧紧围绕水利改革和发展的总体目标,实施“人才强水”战略,将领导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等作为重点,努力构建人才适时培训、终身教育体系,营造人才辈出、群贤毕至的优良环境,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机制,以适应水利在服务鄂西生态旅游圈建设中的需要。
三、努力发挥水务部门职能作用,积极参与鄂西生态旅游圈建设
1、抓好生态环境建设。按照“治理一条精品流域,建设一个示范基地,培植一批治理典型,培育一个支柱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治理思路,本着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布实施的原则和实现“山变绿,水变清,景变美,人变富”的目标,将鄂西生态旅游圈建设与国家实施的南水北调水源区水土保持项目相结合,全面完成国家批复的南水北调水源区15条小流域治理任务,完成谭家河项目区擂鼓田家河、宝丰韩溪河、麻家渡黑虎河三条小流域治理工程,新开工治理宝丰河、东河、霍河、潘口河、悬鼓洲、四季沟、柳树沟、北星河8条小流域。同时,积极争取79条小流域逐步纳入国家计划,首期做好新增27条小流域治理项目前期工作。 2、抓好水资源保护。将水能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加强水资源管理,实施百里堵河及其支流清水廊道工程,抓好农村河道清淤清障和生态建设,组织开展以整修塘堰、疏浚沟渠、秀美家园为重点的洁水新村工程建设;加强水质保护,建设清洁河道和清洁小流域,改善恢复生态,满足人民群众实现优质生活、享有优良环境的需求。进一步加强水行政执法,加强河道管理,有效遏制河道滥挖乱采。加强水工程的管理,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的管理体系,全面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
3、抓好以电代燃工程建设。既服务大业主,开发大水电,又服务小业主,开发小水电,实行长中短一起抓,大中小一起上,全面抓好堵河流域的水电开发,建设生态水电大县。在全力参与服务潘口电站、龙背湾电站、小漩电站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发好小水电,搞好以电带燃料工程建设,尽快把丰富的小水电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全面加快小水电代燃料项目的实施,按照国家批复的建设内容,完成大磨石、公祖河电站等小水电代燃料项目,抓好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走“以林涵水、以水发电、以电富民”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之路。
4、抓好中小河流治理。 我县有承雨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的大中小各类河流252条,中小河流数量众多,分布广,许多河流是20世纪50至80年代通过群众投劳进行治理,目前仍极大地威胁着群众生产生活,处于“大雨大灾、小雨小灾”的局面。特别是近些年来极端天气增多,中小流域常发生集中暴雨,形成较大洪水,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要切实抓好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全面完成城关防洪体系建设,积极做好霍河流域莲花段、苦桃河流域东川段、深河流域深河段、铁峪河流域官渡段、尖山河流域秦古段、洪坪河流域洪坪段等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的争取实施工作,力争将东川、洪坪河堤治理纳入2009年国家计划.全力服务潘口、龙背湾电站建设,提高集镇的防洪功能和防洪标准。
5、抓好农村饮水安全。以实施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示范县为契机,积极探索完善农村水厂建管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已建成水厂管网入户步伐,不断提高通水入户率。全面完成田家、官渡、深河、柳林、文峰、擂鼓、大庙、楼台等12个乡镇的饮水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解决14.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2009年计划解决4.5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以服务潘口和龙背湾电站建设移民安置为重点,抢抓国家政策机遇,新增申报争取10万人饮水安全计划,基本实现全县人饮安全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