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资源优势 稳步推进堵河源旅游开发
县政协委员、柳林乡党委副书记 薜继德
文化生态旅游产业作为一项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逐渐成为新形势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柳林乡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物种资源,厚重而多彩的文化积淀,成为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链条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如何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建设好堵河源文化生态旅游,已成为柳林与大旅游环境接轨,助推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 正确评价堵河源旅游开发的优势
1、区位独特、交通便利。山清水秀堵河源、人杰地灵柳林乡。我乡是堵河源保护区、核心区,位于两省市(湖北、重庆)、五县区(神农架、房县、竹溪、竹山、巫溪)边缘结合部,周围旅游景点集中,向北距桃花源30公里、九华山森林公园60公里,向南距十八里长峡35公里经及距巫溪双河溶洞、荆竹坝岩棺、古大宁盐厂系列风景区86公里,向东距神农架大九湖50公里。南北走向十渝路贯穿全境,向东可达房县九道,向西可达桃源,特别是柳林到神农架大九湖旅游经济断头路的对接,把武当山、九华山、武陵峡、十八里长峡、大九湖、长江三峡等旅游景点连接起来,构建了生态文化旅游区域交通网,实现了“一江两山”黄金旅游圈的贯通,使游览武当山游客绕道房县,直达神农架成为可能,必将形成前景广阔的热门旅游线路。
2、山青水秀、物种丰富。柳林最低海拔龙背湾387米,最高海拔枪刀山2636米,属典型高山地貌,境内天然林7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0%,四季空气湿润清新,是“天然氧吧”。山青则水秀,良好的植被蕴育了众多河流,境内分布大小河、沟、溪、涧270余条,最终汇聚成公祖河、洪坪河流入堵河。山水之间生存植物1722种,动物286种,其中国家级珍稀保护植物有珙桐、红豆杉、珍球黄扬等30多种,保护动物有金雕、黑熊、大鲵、金钱豹等41种。
3、风光迷人、景点众多。山高谷深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堵河源独特的风光,沿洪大路、十渝路为主线,一路河谷纵深,峻峭壁立的山崖,衬以清澈的河水,银色的瀑布,花香鸟语,松涛涧鸣,令人返朴归真,心旷神怡。兼有自然奇观,瓮子口、天生桥、大龙口、神农洞、令牌寨等40多处,展示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有大小20余座电站点辍期间,田园村落自成一体,秦巴古盐道遗迹尚存,倘佯其间,令人流连忘返。
4、 文化丰富、民风古朴。远古时期,柳林曾是湖北、河南、陕西等地进入重庆背盐的必经之路,盐客不断迁入定居,逐渐形成了柳林居民主体,四面八方移民,带来了四面八方的文化,既有厚重的秦巴文化,又有雄浑的楚汉文化,既蕴涵了巫文化的神秘,又闪烁着盐道文化、栈道文化的灵异。多重文化的相互渗透,造就了柳林独特的民俗、民风,背背篓,包头巾、敲锣鼓、唱山歌等奇特的生活方式都会令每一个外来游客惊叹不已,加之野人传说,熊光文起义等民间故事更能使人耳目一新。
二、 客观分析堵河源旅游开发的现状
1、文化生态保护达成共识。2005年,原国家书法协会主席启功亲笔为“堵河源”提名,堵河源这个名字逐渐被世人所关注。随之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了堵河源风景管理局,于是湖北省文联组织专人对堵河源进行广泛调研采风后,发出惊叹:堵河源简直是一座丰富的文化遗产宝库!2006年6月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日确立之际, “堵河源文化生态保护区” 在柳林乡成立。2007年,柳林乡被市委宣传部被评为“风景名镇”。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将堵河源文化生态旅游开发高度重视,柳林乡党委政府多次邀请省、市、县文艺爱好者,深入实地采风,有关堵河源的一些报道陆续见诸报端,堵河源的文化生态价值,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2、文化生态旅游刚刚起步。受地理位置限制,柳林一直处于省、市、县边缘,其文化生态旅游价值只是近几年才被社会关注。2004年十渝路全线贯通后,有少许旅游爱好者进入。2006年洪大路通车,为堵河源文化生态旅游业发展进一步打下基础。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进入堵河堵游客大约2700人次,其中外国游客92人次。2008年进入堵河源游客约4400人次,涉及12个外国和地区的游客262人次,大多是过路游客,主要集中在“五.一”、“十.一”节日期间,真正意义上的堵河源文化生态旅游才迈开第一步。
3、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急需加快。横向比较,堵河源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明显滞后于桃花源、大九湖景区,仍藏在深山不为人所知,还是一片急待开发的热土,急需尽快形成自己的品牌和体系。但目前开发面临三个问题:规划滞后制约发展的问题,资金缺乏难以发展问题,宣传不够影响发展问题。只有认真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促进堵河源文化生态旅游的更快发展。
三、正确把握堵河源文化生态旅游开发重点
1、准确定位堵河源旅游开发思路。堵河源旅游开发既要打“堵河牌”又要打“神农架牌”。神农架已是国内国际知名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越来越受到国内国外的关注,它的特质在于自然风光的原生态,濒危物种的珍稀性,野人传说的神秘性。而堵河源风光既有原始生态的五彩斑斓,又有神农架所缺乏的水乡风韵,在战略上要与神农架旅游圈实现有机对接,在战术上要突出和彰显堵河源风光与竹山风情的独特品质,既要与神农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又要突出堵河源特色,使游客感受到堵河源与神农架的不同。对外要从布局上实现与大旅游圈的对接,对内要与堵河源自然保护区相吻合,与堵河源文化生态保护区相衍接,做到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2、精心设计堵河源景区布局。一是划定核心旅游区域,在洪坪至竹山垭子之间40公里,设立进出口标志门;二是对出水孔(堵河源)、天生桥(神农桥)、天池(神农湖)、瓮子口民主溶洞(神农洞)、九熊谷第一批主要景点,在保持原貌基础上进行包装;三是建设三大景区,展示不同特点。瓮子口景区:以奇特为主题,使游客饱览奇山、奇石、奇洞、奇树、奇草;堵河源景区:突出一个灵字,使游客探堵河源出水的灵动,看湖水的灵秀,走桥的灵异,观鱼的灵巧;顺水人家景区:体现文化与和谐的思想,建立乡土民俗文化活动区和堵河源文化遗产保护展区,引导游客品尝农家乐,购买特色农特产品,了解特色文化,聚浏览和休闲于一体,满足游客的多重选择。四是加强洪大路、十渝路沿线绿化美化,提升公路通行水平,营造“车在景中行、人在画中游”的视觉效果,培育堵河生态文明示范区。
3、多方争取堵河源旅游开发的政策和资金。柳林乡党委、政府将成立堵河源文化生态旅游管理中心,推进旅游开发工作。一是灵活包装项目,向上争取资金和政策,切实解决可进入性差和资金缺口大的问题。二是加强横向联系,与林业、旅游等部门携手共济,共同保护、共同开发。三是按市场化体制,谁投资、谁受益,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吸引更多企业进入堵河源从事旅游开发。
4、全力打造堵河源文化生态旅游品牌。要提高堵河源文化生态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一要保护和发掘弘扬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通过对文化的保护,发掘,整理,使之成文、成书,将非物质文化变成可视文化,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二要深入挖掘农村节事活动中的独特习俗,利用丰富的节事活动,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三要加大文明富裕新农村培育和群众教育,优化旅游环境。四要按照“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办法,适时举办旅游文化活动,借助新闻媒体宣传打造外部形象。五要加强旅游队伍建设和文化生态旅游和研究人力资源的引进和培养,以保证堵河源文化生态旅游工作持续、高效、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