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特色产品优势,努力完善商品流通体系
全面服务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
县政协委员、县商务局副局长 毛仁忠
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给资源丰富的竹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商务主管部门我们要抢住机遇,乘势而上,充分发挥竹山地方特色产品优势,努力构建和完善商品流通体系,全面服务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立足特色优势资源,继承、创新并举,多出“名品”、“精品”满足群众消费
我县资源丰富,现有地方特色产品众多,既有工业品又有农产品,既有藏饰工艺品又有生活消费品,既有加工、制造出来的优势产品,又有尚待开发的特色产品。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中,需要我们因势利导,突出特色,开发更新、更优产品满足社会需求,在发展旅游事业同时,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和市场优势。
(一)、以特创优,着力培育一大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品。竹山素有“中国绿松石之乡”、“中国高香型生态绿茶之乡”、“中国肚倍之乡”的美誉。现有地方特色产品生态绿茶、绿松石制品和观赏石、古牛泉酒、葛根制品、柳林腊肉以及竹笋、蕨类植物、香菌、木耳等山野菜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围绕这些地方特色产品相应地建起了数十家企业,竹山县女娲山绿松石有限公司生产的“女娲山”牌绿松石和湖北圣水茶场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圣水”牌生态绿茶获得湖北省著名商标。面对激烈竞争的国际、国内市场和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大好机遇,我们将充分利用这些本地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抓住特色大力生产,加大企业技术改造与产品研发,认真开展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绿色食品标志认证,促使产品提等升级。提升企业整体形象与其产品包装,参加各种形式的博览会、展览会、交易会,不失时机宣传推介,努力把湖北古牛泉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竹山县官渡兆华山野菜开发有限公司、十堰市武当山珍竹山葛根开发有限公司、竹山县双冠实业有限公司等打造成市级以上名优品牌,让更多具有竹山地方特色产品成为市场“抢手货”。
(二)大胆探索,开发潜在资源,努力培植独具优势的新产品。竹山地域辽阔,蕴藏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如丰富的竹木可制作精美工艺品,纯天然的野生中药材可加工保健品,绿色的核桃、板栗、冬枣、弥猴桃可加工成有机食品,清纯的山泉可加工成矿泉水等等,能够及时去开发利用,必将助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我们要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为契机,树立“你无我有”理念,着力培植以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为主的绿色环保企业,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生产链条,疏通畅销渠道,让无公害、无污染新产品源源不断地进军外地市场。在开发过程中,坚持高规格、高起点、高质量、多品种、大发展,使这些新开发的地方产品都能创建知名品牌、乃至驰名品牌。
(三)弘扬传统品牌,重振“竹山老字号”产品。竹山历史悠久,过去很多地方产品名扬省内外,如“栗羹香酒”、“小杂粮面条”、“冬青木烙花筷”、“ 竹山菜刀”、“官渡木椅”、“藤编”制品等曾经活跃市场,这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产品在国家政策调整、工业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有的已消声匿迹,有的还在勉强维持着很小空间不为人所知。其实,价值观念差异、消费理念不同,现代社会中仍有很大一部分群体崇尚追求“复古生活”方式,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或正在萎缩的老产品只要及时合理引导,将会重现昔日市场的繁荣。今后我们抓住群众消费心理和趋向,认真盘点竹山县情历史,广泛考察社会基础,把群众喜爱的“老字号”、想要的“老字号”产品,组织一批企业及时加工生产出来投放市场,特别要让具有古色古香的竹木家私、原汁原味的酒类饮料、土香土味的肉类食品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上受到“热捧”。
二、不断完善竹山商品流通体系建设,提供便捷、优质、放心的购物环境
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高度重视下,我县商品流通体系建设日臻完善,商品流通网络布局日趋合理,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流通新业态陆续出现,城区现有较大型商贸流通企业3家,乡镇现已建成乡村连锁超市、农家店、便利店达239家,初步形成了以城区骨干商贸流通企业为龙头、乡村农家店为基础的现代化城乡商品流通网络。我们要巩固当前难得的发展形势,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进一步打造过的硬商务环境,让我县众多的地方产品“购”的便利、 “购”的舒适、“购” 的放心。
(一)进一步加强专业市场建设,做到“购”有所需。已建成的鄂西北绿松石珠宝交易大市场、竹山县千福家居建材大市场、竹山县城关镇西关大市场、竹山县宏发肉禽蛋批发大市场等等,还远远满足不了竹山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需要。我们要立足现实,超前思维,大力推进商业市场网点建设,陆续兴建鄂西北武当山珍交易大市场,竹山县农产品交易大市场,竹山县畜禽产品交易大市场,得胜、竹坪、柳林、双台四个边贸大市场。只有“筑巢”,才能“引凤”, 才能吸引游客和商人想“购”有所“得”, 想“购”有所需。
(二)兴建商贸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发挥“购”的聚集效应。一是拟在县城区(305省道和拟建的襄天高速公路交汇处)建设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的竹山县商贸园区,附设大型购物广场、大型仓库,大型冷冻库,综合办公楼、公益性娱乐设施等,主要以商品交易批发和物流配送为主,内设农资商品批发区、粮油商品批发区、日化商品批发区、副食商品批发区、建材商品批发区、百货商品批发区和一个大型的物流配送中心。二是拟在宝丰镇新建一个现代物流配送中心,服务和辐射宝丰以西的6个乡镇以及毗邻的陕西旬阳、白河,湖北竹溪等县。通过商贸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的建成使用,使竹山在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成为物流聚散中心地。
(三)进一步完善流通企业软硬件环境建设,营造“购”的温馨氛围。一是及时指导商贸流通企业加强硬环境建设,经常保持店容店貌整洁、明亮,及时备足、配齐、补充所经营的商品,杜绝假冒伪劣和残次变质商品进店销售;二是督导商贸流通企业加强软环境建设,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提高企业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做到微笑服务、礼貌待客,使人们旅游中感受到商贸购物的温馨与舒适。
(四)加强市场监管,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打造“购”的优良环境。一是抓好商品流通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建设,搞活商品流通,引导并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创精品、出名牌。开展“价格、计量、质量”信得过活动,形成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商贸流通名牌企业,充分发挥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的领军和带动作用,鼓励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加入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的分工协作体系,实现合作共赢。二是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坚持以民营经济为主,进一步放宽商品流通准入领域、精简审批项目、落实扶持政策、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各类商品流通经济主体顺利发展壮大,增强非公有制商品流通企业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大力发展专业市场、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业态。三是加强市场监管,用法律、法规来规范商品流通行为,维护商品流通秩序。不断开展商品流通专项整治活动,联合相关部门巡查市场,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和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变相涨价的不法经营行为,严肃查处价格违法、掺杂使假、短斤缺两、无证经营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必要时,适时进行政府价格干预措施。
总之,商务部门在服务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大有可为,同时也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将紧紧围绕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这一主题,积极开发物美价廉产品提供市场,进一步加快商贸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步伐,按照统筹城乡、统筹区域的思路,努力构建新型市场流通体系,使我县旅游事业得到充分开发同时,商贸事业也得到长足发展,县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