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 推进机构编制政务公开
陈代国
近年来,竹山县坚持从制度构建入手,把推进机构编制政务公开与信息化建设相结合,进行重点研究,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社会各界对机构编制工作的了解和认识进一步加深,机构编制管理与组织、人社、财政、纪检监察等部门的协调约束机制日臻完善,各级领导在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进一步强化,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严肃性、权威性大大增强,但是如何利用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等信息化手段更好地开展机构编制政务公开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一、现状及问题
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竹山县机构编制政务公开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框架基本形成,特别是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的投入使用,全县机构编制政务公开信息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党政部门、事业单位办公自动化全面推行,网络覆盖所有县乡机关和事业单位,主要承但机构编制政务公开的竹山县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和竹山县编办门户网站经过大力建设功能更加完善,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政务公开和面向市民的服务,全县所有党政群机关和97%的事业单位实行了“实名制”管理,相应的机构编制信息在政务公开网上进行了公开。
尽管以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为主体的信息化建设在推行机构编制政务公开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目前机构编制政务公开离科学化、规范化、动态化的轨道还有一定差距,在信息化条件下的机构编制政务公开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是存在对机构编制政务公开认识不足的问题,导致对此项工作缺乏主动性、及时性、全面性;二是编制政务公开缺乏过程监督机制。坚持将机构编制管理各个环节置于民主监督之下,建立良性双向互动约束机制,对机构编制管理实施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监督才是最有效地监督。而现行的编制政务公开注重了机构编制管理结果的公开,社会各界对机构编制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监督还不够;三是政务公开的基础性工作不牢固,特别是一些制度的建设还不健全、不完善;四是机构编制政务公开信息管理系统模块分散、功能单一。缺少与其他机构编制管理系统数据共享功能,对不符合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情况,不能实行有效控制和提供预警功能。
二、对策及建议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如何借助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以及网络等信息化手段更好的促进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建立更加完善和规范化、常态化的长效机制,我认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推进机构编制政务公开,理念要转变
政务公开的实质是权力运行的公开,也是社会对权力行使的监督,更是权力部门的自我约束,必须建立在理念的转变和认识高度统一的基础上。机构编制管理部门能否主动自觉地揭开神秘的面纱,让机构编制工作冲破长期不完全公开的传统思维,这是机构编制政务公开能否推行到位的关键,需要胆识和气魄,更需要现代理念和思维。一是要主动公开。将机构编制管理的有关事项(除法律禁止的)都在以互联网为主体的信息化媒体上进行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监督,以促进机构编制部门科学决策、严格自律和依法规范办事;二是要纳入考评。把是否推行机构编制政务公开作为机构编制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对各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的检验,纳入目标量化考评范围;三是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把机构编制政务公开作为“一把手”工程,要求主要负责人亲自抓、负总责,从领导层面高度重视,为推进机构编制政务公开提供组织和制度保证。
(二)推进机构编制政务公开,机制要理顺
政务公开本身是行政管理的方式和手段,而不是目的,政务公开的目的在于为公众监督行政和参与行政提供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要确保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取得实实在在效果,必须理顺工作运行机制,构建起从公开、监督、举报、查处到信息反馈的完整工作流程。一是建立机构编制政务公开联动机制。机构编制政务公开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作,政策性强、社会影响大、操作要求高,而机构编制部门又普遍存在人手少、力量单薄、社会影响力相对较小的实际,因此,必须聚合力、借外力,建立起有效的政务公开联动工作机制;二是建立信息反馈监督举报机制。为畅通信息反馈渠道,扩大社会监督范围,开通12310举报电话和网上举报信箱,制定12310举报电话和网上举报信箱工作规则,及时接听来电和查阅网站信件,认真查处反馈举报投诉事项,做到事事有交待,件件有落实;三是建立机构编制协作化管理机制。加强机构编制部门与纪检监察、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的沟通衔接和协调配合,充分发挥机构编制部门的主体责任、其他部门分环节协调把关作用,形成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管理、组织人事管理协作配合、互相监督、共同促进的管理机制;四是建立督查考核工作机制。一方面,把政务公开作为机构编制督查的范围,对公开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对反馈的重要信息、举报的事项,按照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办法,由编办与纪检、人社、财政等部门联合查处。另一方面,把各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政务公开情况纳入行政效能监察的范围,以确保公开的质量与效果。
(三)推进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基础要夯实
机构编制政务公开是以完善的制度、规范的程序、科学的管理为基础的,没有这些扎实的基础工作,即使公开了,也只能是一本“糊涂账”。要以严格的进人控编管理为抓手,以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系统为工作平台,健全制度,强化管理,夯实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基础。一是要充分利用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的机构编制控制功能。要以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为平台保证现有机构、实有人员与按照规定权限审批的机构、编制相对应,实行“一人一编一卡”,通过使用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机构编制政务公开数据的动态管理,确保公开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二是实行进人控编审核审批。机关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及人员异动,必须先向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录入进人用编申请,再凭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审核通过的用编许可通知单到组织、人社等调配部门申请人员调动或聘用手续;三是严格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建立领导干部任职、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聘、选调生、复退军人、高学历引进人才等增人事前沟通机制,以确保各类进人均在编制范围内进行;四是实行工资津补贴预审制度。坚持工资基金和津补贴联席审核,每年由编制、人社、财政部门审核人员基金,保证机构编制部门随时掌握人员变化情况。五是要建立定时数据更新和及时公开制度。及时对各单位上报的单位及人员信息变化情况,在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系统中进行更新,根据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变动情况,及时对机构、编制、人员信息变化情况在政务公开网上公开。通过这些措施和基础性的工作,既保证政策执行的彻底性,又为推进机构编制政务公开提供保障。
(四)推进机构编制政务公开,资源要融合。
好的工具,好的系统在工作实践中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好的系统也要不断完善,实现与其他系统的共享,发挥最大效益。一是要适应新形势需要,积极探索,加强机构编制部门电子政务建设;二是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要提供与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相关统计软件接口,建立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与工资、财政预算的联网机制,实现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控编、工资系统控标、财政预算系统控资目标;三是建立组织、人社、财政、编制部门工作信息交流平台以便实现信息交流与互动;四是开发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单位版,实现各单位与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的连接,便于各单位在机构、编制、人员信息变化时能及时传递给编制管理部门;五是进一步整合信息软件资源,将编制管理系统、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机构编制年报统计系统进行深度融合,实现一个系统,多个模块,达到机构编制及人员信息录入、更新、上网公开、统计分析一次性完成。通过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力促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和动态化的管理目标。(作者系竹山县编办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