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无性系茶园建设,到底该不该坚持?
发布时间: 2011-09-05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竹山县农业局    龚文林  熊飞

  竹山县正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的秦巴山腹地,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与良好的山区生态环境,使这里成为发展高香型生态有机绿茶的最佳区域。近年来,竹山县发挥资源优势,将茶叶产业作为骨干特色产业,持之以恒地进行培植,到2010年全县茶叶总面积已达到14.4万亩,年产干茶0.4万吨,综合产值5亿元,利税2520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强县支柱产业。 
  坚持在茶叶产业上做文章,将其进一步做大做强,已成为竹山干部、群众发展农业产业的共识。但如何将竹山茶叶产业做大做强?在这个问题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特别是在是否应该坚持建设无性系茶园上,很多领导、干部、群众,包括少数技术人员之间,都存在较大分歧。 
  持坚持意见的一方认为:目前竹山茶叶虽面积较大,但全县百分之九十九的茶园都是采取茶籽直播、有性繁殖建园。由于直播建园种子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加之播种密度大、建园标准低、管理比较粗放,很多茶园建设后迟迟不能投产,投产后又因品种纯度问题,芽头少、芽头轻、整齐度差,采摘速度慢、采茶成本高,鲜叶产量低、质量差,种茶效益低。据调查,全县每亩鲜叶年产值在3000元以上的高产、高效茶园,实际上仅占投产茶园面积的10%左右;亩产值不足800元的低产茶园,面积却占到了投产茶园的40%。 
  从外地发展经验看,解决此问题的最关键措施,就是改直播茶籽、建设有性茶园为移栽无性系茶苗、建设无性系茶园。其主要原因是,移栽的无性系茶园与直播的有性茶园相比,有三大突出优势:一是无性繁殖的茶苗,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持优良品种的遗传性状,建园后茶树生长整齐一致,投产后采茶轮次明显,管理方便,芽头密、芽头匀,采摘速度快、采茶成本低,鲜叶产量高、品质好、价格高,适宜制作高档芽茶;二是无性系茶园建园质量高,茶苗移栽后三年即可投产,五年即可丰产,比茶籽播种建园要提早两年左右见收;三是无性系茶园整齐度高,普茶可使用采茶机机械化采茶,大幅度降低采茶成本,提高普茶利用率与茶园整体产量、效益。一般情况下,管理良好的无性系茶园,平均亩产值要比同类有性茶园高出1倍以上,与大面积低产茶园相比,产值则高出5—10倍。正因如此,建设无性系茶园已成为茶叶产业发展的方向,目前我国部分茶叶产业发展先进地区,已全部采用无性系建园。 
  从竹山县近年来建园情况看,2004年县农业局曾在麻家渡镇双堰村建设百亩无性系茶园,因农户坚决反对只建成了30余亩,目前该片已进入盛产,近日笔者深入该村调查发现,多数农户今年鲜叶亩产值在6000--8000元,茶园管理最好的几户,亩平产值甚至突破了1万元,显著高于当地茶籽直播茶园。当初在该村建设无性系茶园时,很多人都持怀疑甚至反对态度,当地农户对将当家水田拿出来种植茶叶更是感到不理解、不支持,认为种水稻每年能打千把斤谷子,种茶叶不能把喝茶当饭吃,因而抵触情绪很大。为此,农业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主要领导亲自上阵,精心组织、反复动员、全力扶持,保证茶苗顺利移栽。茶苗移栽后,县农业局还每年每亩继续扶持500元,同时派技术人员长期驻村指导,确保农户将各项关键技术落实到位,无性系茶园才得以建成。现在看到种茶效益是种粮5—6倍甚至10倍,而且茶园管理更容易、茶叶销售更顺畅,当初未种茶的农户感到非常后悔,已种茶的农户希望再扩大面积。今年,该村强烈要求再发展200亩无性系茶园,希望地方政府与农业部门给予支持。 
  也有不少人对建设无性系茶园持反对意见,其主要理由是: 
  第一,建设无性系茶园对建园土壤、水源等环境条件要求较高,为确保建园成功,目前主要选择土壤偏酸性、水源较有保障的水田,而且都是集中建园、规模化发展,以便鲜叶的收购与加工,这就必须占用连片水田。而水田是山区当家田地,大部分农民都将其看得很重,视为“命根子”,在亲眼看到无性系茶园能带来高效益、高收入之前,要将整片的水田统一起旱改种茶叶,群众工作难度很大。 
  第二,无性系茶园对建园质量、投入与管理水平要求都比较高,目前山区大部分农民投入能力有限,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种植常规粮油作物虽有一定经验,但种茶、管茶却是“外行”,即使政府在建园上给予扶持,茶苗移栽后,各项管理措施也恐难以到位。如果“良种”没有“良法”配套,高投入就不能带来高效益,还不如让农户点播茶籽,虽然比较“粗放”,但是来得“稳当”。 
  第三,山区自然灾害较多,而茶苗根系较弱,移栽后对环境条件要求较高,成活比较困难,一些异常的灾害,常给无性系茶园建设带来致命威胁。近年来竹山县几次试探性建设无性系茶园,茶苗成活率差异很大,如竹坪乡宽坪村,几乎是一栽全苗、一建成园,但2010年秋季全县规模化新建的1500亩无性系茶园,受特殊低温冻害、持续干旱影响,大部分地块茶苗死亡率较高,需要重栽。因此,在环境恶劣的山区,新建无性系茶园应持认真态度。 
  那么,无性系茶园建设,在竹山县到底该不该坚持呢?笔者在深入各基地调研后认为,还需继续坚持。引用曾国藩曾经创造的一个词,就是要“屡败屡战”。 
  首先,建设无性系茶园是山区茶园建设的大势所趋,是竹山茶叶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由之路。生态环境好,茶叶香气高、滋味醇、口感好,是竹山茶叶的主要优势;点播茶园面积大、茶叶外观差异大、综合成本高,是竹山茶叶的主要劣势。近年来,许多宜茶地区都将茶叶作为主导产业予以培植,茶叶面积不断扩大,种植与加工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不进则退,竹山茶叶要想在未来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实现“三提一降”,即产量提高、品质提升、采摘提速、成本下降,否则差距越拉越大,不仅难以开拓外地市场,甚至连本地市场都难以守住。而实现“三提一降”,就必须建设无性系茶园,除此之外,别无它法。这也是一些茶叶发展先进地区早已彻底抛弃茶籽播种建园,改为无性系茶苗移栽建园的主要原因。 
  其次,麻家渡镇双堰村的无性系茶园建设实践充分说明,无性系茶园在竹山不仅建得成,而且建得好,更有高效益。目前,双堰村的无性系茶园长势良好,亩产值是邻近有性茶园的一倍以上。该村的贺荣池告诉笔者,他的茶园面积有八分多一点,今年截止目前产值已达到8200元,折亩产值1万元左右,现在秋茶还在采摘,如果不是中间因住院耽搁两个月,亩产值肯定在1万元以上。村书记杨大斌告诉笔者,还有效益更好的典型,如村民贺显煦,当初只栽了160棵茶树,今年产值达到3180元;村民杨大社,茶园面积只有3分左右,采取单行栽培,今年卖鲜叶已收入5000多元,折亩收入1.5万元以上,而全县有性茶园,平均亩产值只在1500—2000元。正因如此,今年该村干部、农户都积极要求扩大无性系茶园面积。 
  其三,对无性系茶园建设成败要正确看待,茶苗移栽成活率偏低原因可以克服。近年来,我县先后多次探索建设无性系茶园,其中2010年秋季是规模最大的一次,由于当年冬、春季遭遇特殊低温冻害,接着又遭遇持续高温干旱,致使茶苗死亡率异常偏高。但如此大的自然灾害,发生几率极小,只要正确选址、提前准备,将各项防范措施真正落实到位,完全可以将茶苗死亡率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另外,建园整地质量不高,采用外地调运茶苗,茶苗根少、杆细、柔弱,栽植不规范,管理不到位等,都是导致移栽茶苗死亡率较高的重要原因,但这些问题都可以克服。 
  其四,竹山县建设无性系茶园已具备良好基础。多年茶苗移栽实践证明,建设无性系茶园,采用本地培育的茶苗,成本较低、调运方便、适应性好、成活率高,而采用从外地远距离调运来的茶苗,不仅成本较高,适应性较差,而且调运过程中容易堆沤上烧、风干失水,栽后茶苗成活率明显较低,因此是否有本地茶苗供应成为无性系茶园建设成败的一个关键,有的地方在无性系茶园建设上已明确提出,非本地培育茶苗不建。目前,竹山县依托“低温雨雪冰冻灾后恢复项目”建设的无性系茶叶良种繁育基地已初步建成,每年可扦插优良无性系茶苗50亩,出圃1000万株,为无性系茶园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由此可见,竹山县在无性系茶园建设上,不仅必须建,而且有基础、建得好,目前关键是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同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抓好典型引路,解决今后怎么建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千方百计提高无性系茶苗移栽成活率。通过大量调查与实践,笔者以为,要提高无性系茶苗移栽成活率,争取做到“一栽成园”,必须把握四点: 
  一要结合山区实情,研究一套更加成熟的移栽、管理技术。农业需要因地制宜,外地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因此要注重示范推广。近年来,竹山县在无性系茶园建设与管理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初步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移栽、建园方案,但到底是秋栽好还是春栽好?是起垄栽好还是平地栽好?是单行稀植好还是双行密植好?在这些具体环节上,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改进与完善,特别是在抗御特殊自然灾害上,要有充分的准备才行。 
  二要抓好样板建设,坚持稳扎稳打。建设无性系茶园与建设有性茶园相比,对环境、投入、技术、管理等要求相对较高,因此目前在移栽茶苗风险较大的旱坡地及水源没有保证的地方,坚决不能再搞。应在认真调查研究基础上,从综合条件最优、群众积极性最高、最容易获得成功的区域突破,坚持办好示范样板,努力做到建一片成一片,通过成功的样板、高产高效的典型实例,提高干部群众对建设无性系茶园的认识,进而坚定信心,稳步发展。只要干部群众的思想通了、积极性高了、主动性强了,无性系茶园就容易建设成功。 
  三要落实投产前扶持,强化技术指导。很多地方在无性系茶叶建园时非常重视,常给予大力扶持。但茶苗移栽后,不仅关注较少,扶持也基本取消。建设无性系茶园,从茶苗移栽到投产开采,一般得三年时间。在这三年中,种茶农户需要继续投入,对茶苗进行管理,但从茶园中却无法获得收入。不少农户受经济条件限制,难以对茶苗实施精细管理,反而在茶园中高强度套种其它作物以获得短期收入,致使茶苗不能快速生长,茶园迟迟不能投产,甚至出现茶苗死亡、茶园荒芜。因此,在茶苗移栽后至投产前继续给予扶持非常重要,宁可放缓步伐,集中资金、加大投入、加强扶持,一直扶持到茶叶见收,不可重建轻管,只图规模,不求实效。同时,要设法调动农业技术人员参与无性系茶园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其能够潜下心来,扎实开展研究,贴近农民指导,确保技术不断改进,措施不断完善,指导更加及时。 
  四要建园机制科学,确保各项技术措施准确落实到位。建设无性系茶园,对技术要求比较严格,但好的机制比技术更加重要。如果没有好的机制,即使有好的技术,如果未能准确落实到位,建园也难以获得理想效果。从调查情况看,建设无性系茶园,最好坚持相对集中连片,走专业化发展之路,使农民真正由“粮农”转为“茶农”,将茶叶种植、茶园管理当做“主业”,一心扑在种茶上,同时要让地方干部与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与茶园建设成败挂钩,只有这样,才能将各项技术措施最大程度地落实到位。如果农户将茶叶当“副业”,地方干部与技术人员干好干坏一个样,各项技术与措施落实到位率低,茶园就很难建成。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