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创新”观念 增强“人才”意识
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大发展
县广播电视局 袁方
2007年报11月28日,竹山县首届“感动竹山”十大人物颁奖晚会召开。在这次晚会上,由县艺术团为现场观众奉献了舞、独唱、歌伴舞等十来个文艺节目,我是以记者的身份呆在现场。演出结束时,我从周围群众口中听到最多的是:“这次县艺术团演的节目比过去任何一年都要好看。”、“进了新人了,还是不一样。”、“这次节目比以前在内容上更精炼了、在形式上更新颖了,更有时代特征了。”的确,我和现场的观众当时都存在同一个感受。
记得在事后,我和几个朋友带着心中的疑问到竹山县艺术团专门作了了解,原来,就在2007年3月份,由竹山县委宣传部、文体局和县艺术团组成工作组专程赴云南、河南、四川等省市选拔、招聘艺术人才。在历时一个月时间里,公开选聘了十名外省艺术骨干充实到我县艺术团,由次增添了县艺术团的生机与活力。
翻开竹山县文化事业发展历史,随着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和全县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竹山县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精品佳作不断涌现,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市场日趋繁荣,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但也要看到, 有着深厚人文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的上庸大地,文化在总体上繁荣发展的同时,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要求、新期待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多年来却少有标志性文化名人和影响广泛的精品力作,众所公认的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仍较匮乏,能够称得上大师的领军人物还不够多,阻碍实现文化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还有待改革的深化。究其原因,是体制不活、人才匮乏的问题。不求所有 但求所用,只要是为文化的发展、繁荣起到作用的,那我们不拘任何形式把他吸引过来。”竹山县县艺术团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和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成功之路就旗帜鲜明地证明了这一点。可见,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建设是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起着基础性作用,对文化工作全局具有重要意义。
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出发,对加强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作出新的战略部署。明确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特别强调,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要求我们发展文化事业过程中,既要注重改革创新,又要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实现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实现全县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作为从事文化工作的每一个管理者或者是普通工作者,首先在思想观念上都要做到与时具进,不断创新。的确,创新是事业得以不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回过头来再看竹山县艺术团的发展历程,自2005年从竹山县文体局剥离开之后,再也没有了“大锅饭”的观念,艺术团里的演员们的自励、自强、竞争和创新意识增强了,艺术团走出去演出的次数多了,演出的节目质量也越来越高了。文化的发展繁荣不仅仅是量的增长,更意味着质的提升和突破,意味着文化精品的不断涌现。而质的提升和精品的创作,关键则在于创新。正是机制上的改革和观念上的创新给竹山县文化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可见,改革和创新是文化的生命之魂,是文化的魅力之本,也是文化发展的动力之源。
仔细思量,创新其实就是一种勇于探索、不断超越的精神,需要坚定执着的信念和坚韧不拔的意志。这就要求文化工作者具有十年磨一剑的思想准备,随时愿意付出艰辛的努力,进行不懈的探索。在竹山县,从老一辈文艺工作者熊彬、熊坤到现在不断成长起来的文艺新秀,不管是他们的作品,还是他们的成长经历,无一不是创新的经典,无一不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前人的超越,更是他们心血和汗水的结晶。正是这种不断超越的创新精神,这种永不重复过去、永不重复他人、永不重复自己的探索激情,才成就了他们的经典之作,成就了他们人生的辉煌之路。实践证明,成功永远不会垂青那些因成守旧、固步自封的人。
有了创新意识,有了创新精神,还要具备创新的素质和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文化工作者加强自身的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培养自己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只有把握时代脉搏,洞察社会风云,才能使自己的作品超越平庸,具有深邃的思想内涵。当然,学习的方式不拘一格,不仅要请进来学,也要经常走出去学,不止是在书本中学,更要善于在实践中学习。只有博采众长,注意汲取一切前人的优秀文明成果,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断有新的突破。另一方面,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面对快速发展的创作生产条件,文化管理部门应进一步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管理效能,不断为文化创新创造有利环境。要加强重大题材作品的统筹规划、宏观引导,逐步实现由直接布置创作任务向通过建立竞争、激励机制来调动文艺工作者积极性转变。要进一步完善文化成果评价体系,通过对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予以表彰和奖励,使他们有荣誉、有地位、受尊重,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在这方面,我县已有好的经验和做法,只需要继续发扬下去,按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只有这样,才能在我县催生出更多的文化精品。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既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一个社会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事业兴旺,关键在人,文化事业尤其如此。文化即人,人才兴则文化兴。当前,随着我县以潘口水电站为龙头的水电开发步伐的加快,县域社会经济发展实力明显增强,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度也越来越高。当前,我县大文化建设正是用人之际,公共文化事业日益扩展,文化产业正在兴起,但文化人才队伍还不能完全满足工作需要。相关部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观念,紧紧抓住大力培养、积极引进、合理使用人才三个环节,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文化人才队伍,充实到文化工作一线。通过加强和改进文化人才人事工作,在全县文化领域形成人才荟萃、事业有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
文化人才人事工作重点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行政人才队伍,造就一支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的文化艺术专业人才队伍,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做好文化人才人事工作核心就是做好人与事的结合,一方面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选拔任用合适的人才;一方面通过适当的人事管理方式满足人才的合理需求,实现人才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要用事业吸引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这为我们开展人事工作、开发文化人力资源指明了思路和方法。既要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挖掘和释放其潜力,把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发挥出最大效益。又要根据实际需要引进和培养一批急需的拔尖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建设一支结构好、素质高、能力强、作风正的人才文化事业人才队伍。
从事文化工作使命光荣,实现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更需任重道远。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县文化工作大局,牢固树立“人才”意识,在不断改革和创新中激发个人工作活力,寻求事业发展的路子,我县的文化建设和事业发展将在次迎来更加辉煌的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