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学伊始,笔者受托为老家一邻居上高中的儿子报名,亲眼目睹这样一番景象:到校的路上,家长又扛包又拉箱,新生则边听耳机发短信边哼着歌;到宿舍后,自己则闲在一边指挥满脸汗水的父母铺什么放什么……
由此想到时下一个十分引人关注的陪读现象,许多护子心切的“孵蛋家长”跟随子女来到学校附近租房,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进行全方位的照料和监督,俨然一个保姆的角色,甚至还经常越俎代庖,大包大揽子女校园生活中出现的一切问题。父母爱孩子是人之常情,但是孩子却将家长的爱来单全收,乐得做个“甩手掌柜”,这恰恰是家长过分的“热情”剥夺了孩子的锻炼机会。作为家长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学校不仅仅是孩子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孩子独立能力、为今后步入社会打基础的中转站。学生应该学会独立面对未来、迎接挑战,为人父母者应该给孩子一个独自开始新生活的机会,而不应将他们视为“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正是由于家庭理性教育的欠缺,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缺失独立生活能力,缺失吃苦耐劳精神和坚韧不拔意志,面对立足、生存和就业的压力,往往弱不禁风、不堪一击。中科院博士生自感压力大从7楼纵身跳下;北大研究生“无能力”面对未来选择离校出走;福州一刚上大学的大学生想吃馄饨要妈妈坐飞机送到青岛等事例,更是见怪不怪。
高尔基曾将父母一味的溺爱称之为“母鸡之爱”。显然,父母对孩子的爱倘若仅仅只停留在简单的“母鸡之爱”上,受害的必是孩子。其实,注重孩子生存能力的培养,比简单的生活呵护重要得多。 (品雨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