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接小孩 咋像抢小孩
记者的女儿刚上县直幼儿园不久,多次听接送女儿的母亲说,每到下午接孩子的时候,哪个挤呀,好像抢孩子似的,以致于有一次,有位女老师禁不住大声嚷到:“你们家长能否也排个队?!”。
20日下午,笔者决定亲自感触一下,于16点40分赶到幼儿园,大门外的通道已经挤满了人,黑压压一片人头。有心急的大人一边嚷到:“咋还不开门啥?!”一边摇动铁栅栏门。10分钟后,大门一开,人潮好比洪水一样汹涌而入,不少后面的人踩着了前面人的脚后跟。几十秒种的光景,就有不少人抱着小孩奔跑出来,有的还将往里走的人撞了个趔趄。“这哪儿是接娃子,简直是抢娃子”,耳边传来两位妇女的感叹。一位妇女笑着说:“有味儿,来的大人比要接的小娃子还多。”
来到小班门口,笔者只见三男两女五个大人将门严严堵住,各自大声喊着要接的小孩名字,有位爷爷抱起孙子旋即转身,还踩着了一位大妈的脚尖。
据母亲讲,现在挤得还松点儿了,开园的头一二十天,大人抢前接,小孩儿抢着早点儿走,教室外大人挤成一团,教室里孩子哭声一片。有性急的家长甚至冲进教室抱起孩子就跑,经常绊倒小朋友。据笔者的妻子说,在不久前召开的家长会上,就有老师善意提醒家长“慢慢地进来,莫冲进来”。(十 木)
别让孩子输在文明的起跑线上
□ 十 木
“你们家长能否也排个队?!”想必是幼儿园女老师实在看不下去了,这才禁不住大声嚷。
中国人不喜欢排队,更不习惯排队。乘车、观光、看电影……只要是群体性活动,排队似乎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有报道说,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人们无论购物买票还是乘车,都在静静地排队,甚至只有两个人的时候也是如此。前苏联在解体的那段时期社会动荡,商店货架经常是空空荡荡,甚至有些地方连面包都供应不足,去晚了就会因买不到面包而挨饿。但即便如此,人们还是在排着队,后面的人没有买到也只是在失望中默默地离去。对此,笔者惊讶之余,不免十分敬佩。
好在,这种现象已经引起国人警醒。据报道,从今年2月11号起,北京市把每个月的11号定为“排队日”,以倡导公共场所讲文明,希望自觉排队的意识在市民中逐渐普及。
排队实际上是正义与公平的象征,是对规则和秩序的认可。排不排队,如何排队,从一个角度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状况、价值观念、道德水准、风俗文化等等,其中蕴涵的意义不小。
俗话说:身教胜于言传。排队事虽小,文明无小事,请家长朋友们给孩子树个榜样,排好了队有次序地接孩子,以身作则,别让孩子跟着学不文明行为,输在文明的起跑线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