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伟 张丙海
关键词:写作 兴趣 素材 批改
<内容摘要> 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目前普遍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写,作为语文教师注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注重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善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写作习惯,重视对学生的作文批改是非常重要的.
从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作文,在语文教学中不仅使执教者感到棘手,而且为数不少的学生也对作文有一种畏惧、厌学、不愿写的心理。这便在教与学之间形成了一道无形的屏障,从而严重影响着作文教学计划的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此问题,谈一下我的几点见解和做法:
一、克服畏难情绪,激发写作兴趣
学生的写作活动是一个涉及到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思维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非常的潜力活动。正如吴思敬说的“只有持续用功相当长一段时间,殚精竭力,发奋作文,然后才能心窍大开,灵明焕发,文机增长,由量变达到一个质的飞跃。”而学生从开始写作之日起,一时难以理解和体验到写作能力提高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因此一时得不到提高,就产生恐惧情绪,觉得作文十分神秘,难以学好。因此,教师要经常教育学生,使其对写作能力提高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有个正确的认识,并循序渐进的训练:从听到说,从说到写,从写一句话到几句话、到一段话,到一篇短文。从实物观察作文到看图作文,到素描、到命题。教师还可以随时即景“说文”,或让学生命题,当场习作,使学生觉得并非难事,激发他们写作文的兴趣。
二、认识生活,积累素材,大量阅读,读中学写。
宋代大诗人陆游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意思是说,如果你要学习写诗作文,那就要在写诗作文以外下功夫。古往今来,有多少文学大师都得益于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而现在的学生生活范围本来就有限,活动的空间狭窄,要让学生有话可写,首先要尽可能的给学生留出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教师可以经常安排一些与教材紧密结合又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假期中随父母游览了哪里的风景名胜,当时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自己有哪些感想,如实地写下来,只要老师注意引导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去参与生活,在生活中留心观察,注意积累作文素材,就能写出内容真实,叙述生动的文章来。
阅读也是学生获得写作素材的一条重要途径,阅读的内容包括所学的语文课文、历史和自然等课外读物。学生所学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好的范文,无论是在布局谋篇、过渡衔接、表达感情方面,还是句子连贯、用词准确、修辞方法的应用等方面,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因此,要让学生增大阅读量,多读、熟读,从中学习一些恰当的用词,优美的诗句,精彩的片段,写作上的技巧。通过学以致用,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掌握了写作方法。
三、及时批改,多给鼓励,重视自改,培养能力。
作文的批改是教师对学生期待的一种反映,教师积极而热情的期待将会感染学生,使学生努力向上获得成功。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十分重视自己的批语,学生对教师所作的评价是十分在意的,教师既不能给予不切实际的过高评价,也不能脱离实际,苟求学生。任何一个班级总是有上中下三类成绩的学生。即使是写作能力差的学生的作文,教师也要认真的批改,让学生感到自己虽然写得不好,但老师仍然是十分关心、爱护自己的。一次,我班上一名成绩较差的学生写了一篇八百多字的题为《游霍河电站》的作文,我在学生习作中把错字划上圈,病句划上横线,颠倒的语句用箭头表示调整,同时写上肯定赞扬的批语:你能把电站几处重要的景点写出来,表达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很真实,进步很大。如果把我圈的错别字改正过来,把划横线的病句修改对,把颠倒的句子调整好,老师想让把修改后的文章读给全班同学听,好吗?这位学生看到真诚的鼓励后,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写作能力不断提高,进步非常大。
从评改作文的实践中,我体会到:及时的批改,趁热打铁的适时点拨,能极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改能力后,让学生写好初稿不急于上交,而是边看边想,边读边查,发现问题予以增、删、换,这样使学生几易其稿地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作文修改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者单位:竹山职业技术集团学校、竹山县文峰乡和平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