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批农民常年外出务工,给他们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不容忽视的是他们的子女因为家庭的教育、关爱出现了诸多问题。农村“留守生”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我县在做好农村“留守生”教育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经统计,我县目前有“留守生”6000多名,这些学生大多由爷爷奶奶照看,有些寄托在亲戚家里,这些“留守生”80%以上学习成绩较差,平时慵懒闲散,经常违反校纪校规。针对这一情况,各学校把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放在他们这一特殊群体上,成立了“留守生”亲情关爱领导小组,由校领导负责,政教处、校团委具体负责,班主任配合落实。学校先对全校“留守生”的家庭情况、父母务工地点、联系方式、寄托家庭情况等进行摸底调查,在此基础上,以人为本,通过家访、座谈、结对帮扶、建立成长档案等多种形式,给这些孩子“开小灶”,送去特殊的关爱,有效地消除了他们心里的阴霾,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结对帮扶,让“留守生”感受到亲人般的关爱。学校出台制度,要求校长到教师都要与“留守生”结成帮扶对子,制定帮扶的措施及目标,并将其作为教师评优、评先晋级的主要依据。制度激发了教师的动力。帮扶教师纷纷拿出自己的绝招,对帮扶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从生活、学习上对他们进行无微不至的关怀。
定期座谈,让“留守生”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学校政教处、团委每月召集各年级召开“留守生”座谈会,学校作为“临时父母”听听他们在思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烦恼,以便针对性地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解决他们学习的后顾之忧。“留守生”在学校感受到了家庭般的温暖,便以校为家,在爱心家园中健康成长。
走访汇报,让“留守生”家人及时了解情况。每次期中、期末考试后,学校通过电话或家访将“留守生”的在校表现及考试情况向其在外的家长进行汇报。每年寒暑假,借大部分“留守生”家长回家“双抢”、过年之机,召开“留守生”家长座谈会,沟通交流,争取家长对学校做法的支持和认同,也让家长全面了解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
成长档案,让“留守生”健康成长。该校为全校“留守生”全部建立了个人档案,档案里详细记载了他们思想、品行、学习和生活情况。档案由教务处统一管理。期中、期末分两次由班主任、帮扶教师对每位“留守生”成绩及表现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定,载入学习档案。
通过几年多来对“留守生”的特殊关爱,“留守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各学校风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到目前为止,6000多“留守生”中无一人违法犯罪,无一人弃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谢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