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寂寞”让我如此美丽
发布时间: 2007-06-08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张振武小学  石从国

  我出生在农村家庭,在我长辈的记忆中祖祖辈辈没有当教师的。记得我在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启蒙教师沈老师的一言一行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父亲”形象,打那时起,我对教师产生了好感,但并没想过要当一名教师,因为教师在我的心里太神圣,太伟大了,真有点不敢当的味道。
  1984年6月,我初中毕业,当时在我就读的黄栗中学前两届没有一个考上高中的。上中专,读高中,我们当时都没有太多的奢望。毕业后就在家里帮助父母亲干农活,打算做一个有志向的农村青年。7月份,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我们一起有11人考取了,并通知我们填报志愿、体检,我就不假思索地填报了师范,其他的9位同学也都跟我一起也填报了师范,结果我一人录取了。
  带着对教师的崇敬和感恩,带着父母的一片苦心,带着乡亲的句句嘱托,我进入了竹山师范学习。因为来之不易,所以倍加珍惜。应该说那时候上了中专就算进了保险箱,不必苦心攻读。“寂寞”是常有的事,我就在“寂寞”之时,一边学习师范的课程,一边同步学完了高中的相应课程。
  1987年7月,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那年,我刚满17岁,被分配到离家100多公里的北部深山茅塔区茅塔寺小学。当时学校的条件很差,没有电灯,学生晚上点煤油灯上自习。初生牛犊不怕虎,干起工作有使不完的劲,我接了一个毕业班,当班主任带数学课,后来听同事讲,这个班是个乱班,没有人愿意接,只好分给新来的。我拼命地用师范学过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在这个班实践着班级工作,用学过的教法知识指导着教学工作。自己动手刻蜡纸,推油墨,为学生编写成套的复习资料,早晨与学生一起晨读,课间与学生一起做游戏,晚上与学生一起讲成长的故事。我把我的寂寞无偿地给了我的学生,我们一同分享“寂寞”的美丽。我带的数学成绩在全区的统考中名列第一。第二年,我又接了一个班,继续当班主任带语文课,我的教育热情没有减退,我全身心地投入到我的教育教学中,与学生做知心朋友,我的教学成绩在学年统考中又一次名列全区第一。在全区我有些小有名气,区教育组选拔我担任业务干部,指导全区的教学教研工作。做了一年的教育管理工作,创造性地开办了《茅塔教育简讯》,为各校的教育教学信息交流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及时发布教育教学信息,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益。一年后,我总感到工作有些力不从心,于是,我报考参加了湖北教育学院物理专业脱产进修学习。回来后,由于师范扩招,我被幸运地选拔到竹山的最高学府竹山师范任教。
  五年前还是师范的学生,现在成了教师范学生的老师,这种跨越让多少人羡慕不已,又有多少人为了实现这个跨越而奋斗了多少年。这种跨越让我既兴奋,又焦虑,兴奋与焦虑交织在一起,我没有理由寂寞,也不甘寂寞。我当了一个班的班主任,带着一群比我小不了几岁的青少年组成的班级,凭着在师范当学生的“经验”管理着班级,探索实行班级学生自主管理的办法,与学生打成一片,班级管理的井井有条,还被评为省级先进班集体。做了两年的班主任工作,学校的许校长找我谈话,半开玩笑地说,你的班级工作做的很不错,这算个小班,我们准备让你带个大班,你估计这个班有多大?相信你一定做得好!就这样,我带着领导的厚望和师生的重托毅然挑起了学校团委书记的重任。我深知这付担子的重量,不敢马虎,不敢松懈,奋勇当先,开拓创新是我的唯一选择。我在认真总结前任工作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在常规管理上抓好校园的每一个管理细节的落实,养成教育形成了学校德育教育的特色,受到省、市、县的一致好评,学校活动有声有色,校园充满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师范在学生管理上成了竹山县乃至十堰市的窗口。我分别于94年、96年、97年当选为县、市、省团代表。
  我带的是一门师范必修的劳动技术课,在师范属于新的学科领域,没有统一的教材,自己需要编写,没有实习的器材和基地,自己需要制作和协调。我在边做的同时,又把自己的做法和经验总结出来在每年的年会上交流,逐渐也慢慢有了自己的教研成果。几年来,我先后有10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公开发表,有2篇论文分别获国家级一、二等奖(湖北省仅此1篇一等奖)。1995年,省教育厅师训处在师范学校公开推荐选拔学科中心教研组成员,我被省教委下文任湖北省中师劳技课中心教研组副组长,组织编写全省劳技必修课教材,担任教材的副主编,参编教材字数达5万字。1996年,我破格晋升为讲师,那年我26岁,在中级职称里应该是最年轻的。
  1997年7月,县委、县政府提出“决战贫困”的号召,决定从县直单位选派30名年轻后备干部进驻特困村开展帮扶活动,我代表县教委被选派进驻特困村担任工作队长,与单位脱离工作关系,时间两年。我虽然是在农村长大的,但对农村工作还是一片空白,而且特困村都是经济发展滞后,党组织工作不力,村班子工作涣散。我驻的文峰乡钦峪村属典型的后进村,人均纯收入仅500元,基础设施落后,公路不通,饮水困难。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跑遍了全村的家家户户,详细了解情况,与村支两委共同制定了全村脱贫致富规划,先后争取资金50多万元,修通了村级公路10公里,新建教学楼1幢,改建了村委会。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确立了黄姜、柑桔、养猪三大致富产业,家家建起了标准化的栏圈,老百姓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个个劲头十足,户户充满信心,仅用了两年的时间,人均纯收入就达到了1600元,大部分农户还翻建了住房,添置了电视机等家用电器设备,有的还买了农用车跑起了运输,村级集体经济也壮大了,与老百姓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在我的成长经历上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个阶段我对一代伟人毛泽东说过的“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99年6月,我圆满完成任务调往县教委离开村庄的时候,老百姓自发地组织起来,饱含深情地做了3面锦旗,敲锣打鼓地送到了县教委,感谢县教委的帮扶之情。
  两年的驻村生涯丰富了我的生活,增长了我的才干。1999年,恰逢竹山县迎接省政府“普九”验收准备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县教委办公室两名得心应手的同志相继调离办公室,办公室人员一度出现紧张,正常的工作受到了影响。经过了两年锻炼的我进入了领导的视野,6月1日,办公室主任以让我“帮忙”的名义到办公室办“普九”简报。我是学物理的,干这项工作自然没有优势,我只有从头学起。后来,慢慢的大到大型材料的起草、领导讲话、文件核稿等,小到打扫清洁区,我都从没马虎过,总是认认真真地去做。经过一年多的磨练,我竟然也成了教委的“笔杆子”。2000年10月,“普九”工作顺利通过省政府的验收,我荣升为我想都没想过的办公室副主任,我更加没日没夜、加班加点地做我自己的工作,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认可。
  2002年4月的一天,教育局党委讨论决定让我出任刚组建不久的竹山县实验学校校长,领导找我谈话的时候,我感到异常突然,能否胜任心里没底。经过了一个多周的思考,我毅然决定用我稚嫩的肩膀挑起这副沉重而又光荣的担子。5月8日,我走马上任了,当上了管理50个教学班、2900多名学生、200多教师的校长。当时面临着义务教育办学经费困难、初中招生无明显优势、办学条件差、当年偿还20多万学生退款等诸多困难。由于学校是2000年9月依托实验小学组建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我通过调研发现中小学部是两张皮,中小学教师互不来往,经常为教师待遇比高低,闹别扭,初中部的招生小学教师做反面宣传。针对这些情况,我从建立健全组织和制度入手,先后健全了党支部、工会、教代会、共青团、少先队、妇委会等组织,建立了以人、财、物管理为核心的11项管理制度,使学校逐步走向规范化管理,教师们也倍感信心十足。2003年中考,学校首批招收的新生参加考试,取得了121人参考47人上县重点高中,12人上市重点高中的好成绩,上线率达到38.8%,超过了我县历史最高水平(上线率20%)的18.8%,一度成为全县关注的热点。在搞好学校管理的同时,运用市场的办法,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改善教师待遇,先后通过走开发之路,新建教师住宅楼1幢,学校不仅没出一分钱,还为学校增加门面收入30余万元。同时,向上争取资金15万元,对学校操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实现了绿化、硬化的同步,改变了“光灰操场”的现状,学校面貌大为改观,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的交口称赞。
  2004年2月,县委、县政府决定把县张振武小学作为市级示范学校创建,我被调整到张振武小学担任校长。当时,学校面临校园校舍面积严重不足的困难和问题。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先后新征地10亩,校园面积增加1倍,与此同时,自行设计并新建了高标准学生运动场和舞台,改建了学校大门,校园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学生管理上,创新开展“星级学生”评选活动,得到了省、市、县各级领导的认可。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教育管理逐渐走向成熟。
  在抓好学校建设和管理的同时,我自身也在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素养,先后有30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市级以上杂志上公开发表。2003年,我顺利的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成为全县最年轻的副高。2004年,我被县人才办授予“县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04、2006年两度被县委、县政府授予首届、第三届“十大明星校长”。2006年被市教育局评为全市“明星校长”(全市12人,我县仅1人),被市教科院评为“十五”教育科研先进个人。
  在娱乐流行的时代,我不太会“玩”,便出现了很多的“寂寞”,我把这些“寂寞”种在了自己的责任田里,开出了美丽的花朵。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