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残疾,行动只能靠一条腿,但脱贫路上他不等不靠,主动寻找机会,尝试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最终走出了一条脱贫之路,他就是双台乡茅塔寺村残疾贫困户闵洪兵。
今年47岁的闵洪兵在2004年时不幸遭遇车祸,至左腿残疾,走路全靠右腿蹦,基本丧失劳动能力。起初,他尝试着跑出租,但因为是残联人士,考不了驾照,只能购置一辆残疾人代步车,自然做不成出租车生意。其父亲也是一名上肢残疾人士,一家5口人2个男劳力都是残疾,他一度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在外漂泊几年后,2013年底一心一意想在城市谋生的他不得不回到老家,也是从那时起,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逐步实施,闵洪兵回老家谋生的这条路算是走对了。他一步步探索出了适合自己的产业发展之路,顺利达到现在脱贫标准,并在本村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艰辛创业路变宽。闵洪兵回老家谋生正好赶上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启动,也是那时,通过申请被评为贫困户,并享受低保政策。虽然能享受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但闵洪兵没有坐等政策送上门,看到本村有烟农种烤烟走上了致富之路,2014年他决定也发展烤烟,当年共种20亩,他与父亲起早贪黑在地里辛勤耕耘,烤烟收获季节是丰收在望的季节,但也是他们父子最感到吃力的季节,因为烟地离烤烟炉有一段距离,从打烟叶到将烟叶运至烟炉父子俩几乎很难高效率完成,别人可能一天能干完的活,他们父子俩人可能需要一天半时间,很多时候不得不请工干活,所以这样下来,别人种20亩烤烟收入多数在3万元以上,可他们一年下来勉强才收入2万元左右。一家5口人的开支很难维持,特别是儿子还要读书,随着年龄的增长,需要的费用也逐年增加,发展烤烟对他家来说不适合。
2015年起,精准扶贫的各项政策更加明晰,各项创业扶持政策让闵洪兵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一天,驻茅塔寺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上门走访,了解到闵洪兵虽然是名残疾人,但强烈的创业愿望给上门干部很大的感动,一起共同商量发展啥项目比较适合他们。经过调查研究,认为茅塔寺村虽然只是一个村,但该村以前是茅塔镇所在地,乡镇撤并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一定影响,可是当地人口较多,人流量也不小,仅本村人口就有2200多人,特别是精准扶贫政策以来,农民购买小型农机具的多少,农机具修理多数人只能坐车去县城,于是开办一个五金修理及小零件服务部的决定由此而生。
在驻村工作队及村支两委的帮助和家人的支持下,闵洪兵说干就干,东拼西凑了3万元钱,办起了一家五金修理店。开业之初生意并不好,而且主要的是闵洪兵不会电焊工,很多农机具都需要焊机,面对这一具体问题,闵洪兵开始学起了电焊技术,因为是边学边做,焊接的农机具常常出现质量问题,导致少数客户有看法。对此,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多次和闵洪兵交流,并争取县残联支持,闵洪兵的信心又大增,对于因自己焊接技术不过关发生的问题,他一边向有经验的师傅取经提高焊接水平,另一方面主动与客户沟通,及时免费提供多次服务,一次本村的周某第一天修理的旋耕机,第二天下地干活,没想到焊接的地方一下地又脱落,闵洪兵得知情况,主动将焊机带到周某家门口,并请来师傅一同提供免费服务,周到的服务得到周某的理解,时间一长,闵洪兵的口啤在周边传开来,找他修理农机具的客户慢慢变多了,生意也由起初每年收入2万多元到现在每年至少3万元了。同时,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县残联还给予其5000元的创业补贴。
喜迁易迁房,安居又乐业。闵洪兵原居住在茅塔寺村石门沟里,是三间土木结构危房,那里交通不便,到村委会走路得一个小时以上,是典型的居住条件恶劣加上交通不方便的地方,特别是对于他一个残疾人家庭,出于更是不便,为了解决他家的居住条件,经调查核实,符合易迁对象,给他选择公路主干道沿线的刘家场安置。2017年他住上了5人户125平方米的新房,随后又享受杂房建设补助金3000元,盖起了杂房,并划分了2分菜地,并门装上太阳能路灯,通上了安全的自来水和电,门前就是食用菌产业大棚,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搬上新居后,他做电焊生意的地方到新房走路不到10分钟便可到达,极大地方便了他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从此告别了居住危房的历史。他说,如果不是国家的好政策,凭自己的能力要想住上这样的新房简直不敢想象,现在的日子真是跟以前一个是在天上一个是在地下。
用好“引窝蛋”促脱贫。在农村,母鸡下蛋之时都在鸡窝放一个鸡蛋,意为“引窝蛋”,意思是只有放个“引窝蛋”母鸡才会下蛋。在闵洪兵看来,精准扶贫的产业奖扶政策就相当于“引窝蛋”,他说,产业奖扶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目的是通过奖扶鼓励贫困户自己发展产业,参与其中,走上稳定脱贫致富的道路。
2018年起,竹山县在全县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根据政策,贫困户每发展一棒食用菌,给予每棒2元的奖励。在县委组织部精准扶贫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的宣传动员下,闵洪兵的心再次发生变化,他认为,食用菌产业劳动强度不高,政策好,特别适合像他这样的家庭,于是2019年起,他在经营五金店的同时,又尝试起了种植食用菌的路子,目前他种植的12000棒食用菌已上架注水,预计每棒收入在2元以上,这样一年下来五金店和食用菌两项产业,收入在5万元左右不成问题,加上他妻子外出务工的收入,一家5口人的生活稳定超出贫困线标准。
乐当政策信息宣传员。开修理店,人来人往,接触的是形形色色的人群,有些客户到店修理东西时,也喜欢和闵洪兵聊天拉家常,多数人都说国家政策好,特别是精准扶贫政策,让农民尝到了甜头,路修宽了出行变方便了,门前路灯亮起来了走路不怕黑了,环境整治生活更舒畅了,弱势群众的具体困难得到解决了,人们的幸福指数提高了。可是也有少数群众对政策不满意,进入贫困户的希望每项政策符不符合条件都想享受,特别是没进入贫困户的看到贫困户享受各项政策,心里不平衡,争当贫困户的事情常有发生,面对这些问题,闵洪兵总是以第三者的身份,把了解到的精准扶贫政策不厌其烦地讲解,让大家理解政策的执行是有条件的,同时,结合当前国家形势,宣传国家的大政方针,消除群众对干部存在偏见的想法。在新冠肺炎疫情中,闵洪兵主动捐款200元。他常说,虽然自己是一个贫困户,在有些人看来,像他这样的贫困户享受到了国家的各项政策,如教育扶贫政策、残疾人补贴、低保等政策,每年国家都给予很大照顾,但这并不是件光荣的事,依靠国家政策只能解决一时之急,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要想生活幸福美满只有通过自身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不给国家添负担,才是无上的光荣。(王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