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竹山,有一位老红军,人们只知道他是个“哑巴”,却不知道他是在黑夜中探寻光明的英雄,有一段血雨腥风、枪林弹雨、鲜为人知的历史,他就是解放后在我县多家单位任职,为我县发展建设倾尽心力的张宝树。
生死一线
张宝树是河北省任丘县抗乡少壮村人,家乡被日军侵占后,生活饥寒交迫。1938年,家乡来了八路军,他参加了革命,第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随南下支队来到江汉军区,参加了建立中原地区根据地的艰苦斗争。1946年中原突围时,他担任江汉军区独立旅三团直属连指导员。
部队解放竹山县城后,国民党调动驻扎四川万县的整编第十军布防陕川鄂边境,并派出第十师第十旅进入竹山围剿,妄图以优势的美式装备及数十倍于我的兵力,将进入鄂陕边境的中原突围部队剿灭干净。高山地区粮食匮乏、药品奇缺、冬衣难筹、弹药不足,给我军生存带来极大威胁。冲出敌人包围圈的队伍,陆续集中到柳林地区,张宝树与通讯员李天才随团部来到柳林乡公祖河村。傍晚,张宝树二人欲越过封锁线寻找部队,却在深山老林迷失方向,转了半夜,依然走不出大山,此后,二人每天转移一个地方,不是住岩屋就是睡野猪窝。
张宝树忍饥挨饿勉强坚持,可通讯员才十几岁,身子骨撑不住,这孩子自幼失去父母,饱尝了生活艰辛。张宝树思虑许久,劝他下山找一户人家,帮忙打杂度生,等待机会返回部队,“离开你,我也活不成,我情愿和你一起冻死饿死。”张宝树听后泪流满面,为了革命事业,他们在这四周被敌人严密封锁的深山老林相依为命,啃着树皮草根,顽强生存下去。
摩天岭山势险峻,杳无人烟。张宝树俩人隐蔽在山岭上,居高临下,看到山下敌人出出进进,天天搜山。张宝树和通讯员不能在山林里等死,得冒险下山寻找食物。当俩人硬撑着身子移到树林边时,发现了搜山的敌人。俩人使尽力气回身钻进树扒藏起来,用枯叶遮住身子,敌人正巧走过此地,用刺刀戳树叶,刺刀离俩人不过咫尺,真玄啊。经此一折腾,俩人瘫软无力,好不容易熬到晚上,两个人摸到杨家湾,找到了群众,就像离岸的鱼儿进入了河流,终于得救了。
遇到老乡
杨家湾有一户穷苦农民叫李大权,住在路边。当晚,李大权起夜上厕所,见屋外站着一大一小两个黑影,三分像人,七分像鬼,吓得扭头就跑。张宝树大步赶上去说:“老乡,你别怕,我们是人不是鬼。”经过解释,李大权才放下心。
听了张宝树两人的遭遇后,李大权答应和李天才认成父子,并建议第二天到摩天岭陈伯谦那儿。“这个人够朋友,能为朋友倾家荡产。”第二天早晨,三个人趁着弥天大雾,又朝摩天岭爬去。
“到了。”顺着李大权手指的方向,张宝树二人看到不远处一个岩屋外顺岩根斜靠了几根长木杆,搭上许多树枝,上面又铺盖了一层茅草,形成一个岩屋窝棚。这时,从窝棚走出一个人,高个子,四方脸,浓眉大眼,肌肉壮实,穿一身虽旧却干净的衣服。李大权介绍这就是陈伯谦。听了来意后,陈伯谦毫不犹豫地答应他们,并安顿好吃住。
乔装“哑巴”
第二天早饭过后,张宝树闲着没事干,和李天才拿起锄头上坡挖地,一边干活一边与陈伯谦拉家常。经过商量,为了避免引起邻居的怀疑,考虑到两人出生地、口音不同,陈伯谦让张宝树装哑巴。
一天中午,张宝树正在挖地,山下上来一人,看样子像保甲长,他直接走到干活人面前,问:“你姓啥?给谁挖地?”见是生人,张宝树便按商定的办法用手比划,嘴里乱哇啦。来人不明白意思,转身走进陈伯谦窝棚。“他们是拉夫,新四军里没有哑巴,谁个敢说这哑巴是新四军,我就不行他。”来的人点点头,陈伯谦留他吃了顿饭,这人也心满意足下山了。
此人走后,方圆几十里都知道陈伯谦请了一个哑巴和孩子当帮工。陈伯谦虽住在山顶,但收种庄稼的时候,也和别人换些工,每当这时,张宝树仍旧口闭的紧紧的,别人看起来真是个哑巴。“哑巴”干活不偷懒,样样赶到人前做,当地群众对这个“哑巴”并没有另眼相待。
每晚,张宝树都会和陈伯谦讲些革命故事和道理,陈伯谦虽然没有文化,可他的记忆力理解力强,渐渐领会了共产党领导穷人闹翻身的道理。陈伯谦在摩天岭上学到的革命知识,很快成为他与穷朋友交谈的内容。
当革命的火种逐渐燎原,公祖河伪乡公所有了察觉。一天中午,陈伯谦碰巧赶到杨家湾,为李天才联系放牛的事,家里只有妻子和张宝树二人干活。乡丁来到他的窝棚,不分青红皂白就把张宝树抓起来了。
乡丁把张宝树带到伪乡公所。第二天天亮之后,伪乡公所的何麻子命令乡丁把逮住的新四军带进办公室。他看着张宝树问:“你叫啥?新四军哪个部队的?”连问几遍没有回音,何麻子暴跳如雷。站在旁边的“哑巴”这时哇啦哇啦起来,手也跟着比划。何麻子一见这共军是个哑巴,横身像透了气的皮球,过了好一阵,他清醒过来说:“这个新四军装哑巴,不招供,给我拉到炮楼狠狠打。”正在这时,外面涌进一群百姓,挡住了乡丁的去路,为首的正是陈伯谦。何麻子早就知道陈伯谦是个“人物”,在穷苦百姓中很有威望,见势头不对,他从抽屉摸出一把枪,子弹上膛放在桌上。陈伯谦笑容满面走进屋说:“乡长,你不认得我吧,不是我要拦你的犯人,我是来求情的。这哑巴是我常年伙计,不是军人,你发火有啥用?”一番周旋下来,陈伯谦对何麻子提了三个条件:一是黄鹰不打窝边食,公祖河一带不许有敲诈勒索;二是写个给县衙门的报告,说这里没有新四军。这一切后来确实起到了掩护新四军掉队人员的作用。
回归“家庭”
公祖河发生的惊险一幕,振奋了广大穷苦百姓的心。张宝树也看到了群众的力量,胆子更壮了。但为了进一步隐蔽身份,他仍旧装成哑巴继续在陈伯谦家种地。一天晚上,陈伯谦提出给李天才安个家,为了生存、隐蔽下去,也只能走这条路。好在老乡张庭奎家的女儿张在风,聪明伶俐,不久李天才在当地安了家,多了一方群众保护,几年下来一直安全过下去。
当张宝树得知人民解放军解放竹山县城的消息,高兴万分。张宝树先到官渡打听情况,可刚下山听到枪声,便隐藏起来,听到民夫大队干部的说话声,得知正为找向导发愁,知道是自己同志,这才走出窝棚,自荐担任向导。
听完张宝树的叙述,已是夜深人静。大家都被张宝树的故事深深感动。“你在这深山老林生存下来并坚持革命斗争,真是不简单,你为革命立了一大功。”大队干部说道。张宝树谦虚的说:“革命嘛,吃点苦,没啥了不起,好多同志为了革命牺牲了生命,那才值得歌颂。”
天还未亮,民夫大队接到前哨报告,白河口一带的敌军已向房县九道撤退,于是大家连夜下山,走到白河口。收到县大队急信,要民夫大队撤回县城待命。大队告别了柳林乡亲,大步流星赶回县城。随后,张宝树来到竹山县政府,见到了当时的副县长黄正甫,他对这位装哑三年、受尽苦难的新四军干部深为钦佩。张宝树像离家多年的孩子,突然回到母亲怀抱,怎么也控制不住激动地心情。
重新回到革命大家庭,张宝树再次投入了火热的革命斗争之中。此后,他历任竹山县民政局副局长、商业局局长、沧浪区区长等职务,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了毕生精力。1963年3月,张宝树因病去世,年仅45岁,以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实践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誓言。
(陈宣霖 吕绪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