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居繁华都市,一晃七年有余了。如今终于等来了久违的暑假,于是我和爱人商量,决定趁着暑假回老家一游,鄂西北的一个边远乡村——竹山县柳林乡民主村。
小汽车满载着回乡的喜悦,显得动力十足,一路奔驰,穿过太极湖畔,掠过女娲广场,蜿蜒前行在堵河岸边,目睹着武陵峡的怪石嶙峋以及脱贫新村的崭新风貌,峰回路转,目的地说到就到了。看着时间掐指算算,从省城武汉回来只用了8个小时,比七年前将近快了一半时间,这是交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快捷。
我儿时的伙伴李大兵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大兵一直生活在我们的老家民主村,假日里的晴好天气让他的两层小楼显得格外干净、亮堂。我们换掉脚上的皮鞋,进客厅就座,他家53英寸的数字电视正在播放着“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喝完大兵为我们准备的咖啡,就读于某大学的大兵之子,请我到洗漱间用温水洗个脸,而此时我那调皮的儿子打开大兵家的冰箱,拧起一只鸡腿说是冰淇淋直想啃一口,惹得大家哄堂大笑,大兵笑着说“好孩子,小时候我和你爸爸可吃不起这种‘冰淇淋哩’!”
大兵五年前被村里评为贫困户,他一方面在享受精准扶贫政策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自谋出路积极发展产业,今天优越的生活条件是我没来他家之前不可想象的,心中琢磨不透这些年他家念得什么致富经,变化得这么快?
楼道收拾的一尘不染,扑鼻而来的一种神秘香味让人迷惑。推开门一看,空间不大的屋子里整齐的堆满了金黄金黄的叶片,大兵介绍说:“这就是烤烟,近10年以来,我就是靠种植烤烟致的富,建房和购买家用电器都是花的卖烟的钱。”大兵接着说:“我这不算啥,邻居王成山表叔比我家劳力多,耕地也多,连续三年,每年卖烟款都在18万元以上,人家如今房子已经买到了城里;四组的三娃子(乳名)凭种烤烟的积蓄在市里做起了土特产生意;我那多年耍光棍的妻侄儿靠种植烟叶把贵阳市的女友娶回了家……”滔滔不绝的话语道出了这些年他们致富的秘诀。
离开大兵家后,家住山顶的老表又邀我们到他家做客。因为路途遥远,每次去表哥家都要开很久的车。车子刚开进沟口,宽敞的水泥路边,竖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烟路配套12.5㎞”,路两边集中连片的烟地里,郁郁葱葱的烟叶一行紧靠一行,长势喜人,好像电视里看到的士兵方阵,间隔100米左右就有一根一米多高的白色水泥桩,上方安置着水龙头,侧面喷有“中国烟草”几个大字,据了解,这是烟叶公司为了改善烟农种烟条件,投入大量资金修建的烟水配套设施,以满足烟农烟叶生产的灌溉等用水需求。汽车沿着崎岖的水泥路从山脚一直爬上了山顶,沿途三连体、五连体的烤房时而可见,走下车门一转身,眼前忽然一亮,一个6千立方米的水窖展现在面前,想必这就是一路所见的千亩有余的烟地里,烟水配套的水源点吧!
登高望远,公路像一条白色的飘带缠绕着烟地,把一块块烟地都串联在了一起,横竖成行的烟株给烟地画出了很规则的方格,比在李大兵家电视里所看到的还要美丽。在约500米远处有一用帆布遮盖的近似迫击炮的玩意儿,他们说那叫防雹炮点,是用来人工防雹的,这几年来因为有了它,村子里从未遭受过冰雹灾害。
老表家快到了,车上的我远远看见老表家隔壁的村委会由土坯房变成了简约大气的三层办公楼,因此我想先下车来去村委会看看。走近村委会,却发现村委会左侧的一道大门上悬挂着“烟叶合作社”的牌子,我推开合作社的门走了进去,看到一位烟农正在上网,浏览着2020年烟叶收购价格。墙上挂着《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规划实施方案》、《烟农合作社章程》、《合作社理事会及监事会组成人员照片》等材料。合作社的仓库里整齐地摆放着数十台微耕机和拖拉机,想必这些农机在冬耕和春种时会派上大用场。
老表家的午餐饭菜很丰富,香甜的苞谷酒飘着浓浓的醇香。老表并没有刻意的劝我们喝酒,尤其是对我这个司机,早早便收起了酒瓶和酒杯。老表也明白:开车不饮酒,饮酒不开车的道理。趁吃饭的机会,我参观了一下厨房,沼气灶的气压表显示出沼气量仍然还很充足,厨房里的布置既精巧,又时尚又独特,与大城市家庭的厨房无二。
不喝酒的午餐,话题还是很多的。我问起今年全村烤烟种植情况,他说:“我们民主村今年种烟农户28户,预计烟叶产量9万公斤,预计产值二百九十万元左右,户均烟叶收入将达到十万元以上”。他接着给我介绍柳林乡全乡的情况:“全乡烟叶种植面积近1.2万亩,预计产量220万斤,产值3400万元,全乡就烟叶税可达700万元。”听了他的这些数据,我感到震撼,说道:“七年不见人如故,以烟为业在变富”,大伙儿都笑了。
饭后的茶还没喝完,淘气的孩子们一个劲连声嚷嚷:“猴子在地里掰玉米啦!猴子在地里掰玉米啦!”引得大人们一起叫嚣驱赶,吓得30多只猴子像一阵风般消失在栗树丛中,霎时变得无影无踪。年过古稀的干爹硬要爬到地边猴子来过的地方看个究竟,结果他只见到猴子吃过的玉米所留下的壳叶,还有隔壁烟农带到地里的当食物的快餐面,也让猴子也给糟蹋了。老人把猴子抢食快餐面时撕坏的塑料袋揣进衣兜带回家中,我问他何必要带回来?他说扔到地里不利于环保。我一愣,没想到许多城里人天天叫着保护环境,却天天有人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种烟的老人在烟地里能做到这一点,我不由得为他的行为竖起大拇指。
这次假日回乡的旅途令我感受颇多,老家给我的感觉和7年前真是天壤之别。家乡父老们享受着精准扶贫的政策东风,靠自力更生种植烟叶,如今终于生活在富裕、和谐的环境里,对此一点贡献都没做的我,似乎滋生了些许愧疚感。
欢快的时光总是短暂,不知不觉我们也该返程了。盛夏的朝阳渐渐升起,带着无限留恋,我们返程的车轮慢慢的向前转动,把目光投向车窗外,看着公路两旁矗立着的一栋栋崭新的扶贫房,我真正感触到了柳林乡脱贫攻坚工作给村里带来的改变。
基础设施日渐完善、人居环境极大改善、人民生活日益富裕的柳林乡已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烟叶公司的大力扶持下,在家乡人民的辛勤劳动中,柳林乡紧紧依托烟叶产业,已经摘掉贫困的帽子。家乡人民正行走在富裕的路上,处处呈现出决胜贫困勤奋忙、摆脱贫困奔小康的可喜景象!(马立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