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网消息 今年,柳林乡克服因疫情给农村经济带来的影响,突破性发展烟叶、中药材等主导产业,帮助群众摆脱贫困迈向小康,探索出一条具有柳林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依托山场资源,兴烤烟种药材
烟叶是柳林的第一大产业,柳林乡曾被授予“十堰市烟叶生产第一乡”的称号。今年该乡在稳定种烟农户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措施确保面积不减,产值不降。今年全乡烟叶面积稳定在12000亩以上。
烟叶生产靠政策和科技作支撑。对新建烤炉的农户,在由县里主管部门每户补助5000元的基础上,乡政府再增补4000元。对需要维修的烟炉做到应修尽修,烟电配套工程做到应配尽配。为改善土壤结构,提高抗病能力,乡政府按4公斤/亩免费为烟农提供土地改良剂。对烟叶种植50至100亩的大户,按规定给予表彰奖励。为解决交通不便、物资运输困难的问题,乡里争取资金引进铺设轨道或索道运输机,主要投用到乡域内主要烟叶运输线路,填补了该乡在山地机械化运输领域的空白,为烟叶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中药材发展历史悠久。通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全乡中药材种植总面积已达到12000亩,主要种植以柴胡、川乌为主的草本药材和以娑罗树为主的木本药材。为进一步助推中药材产业扩量增质,建成名副其实的鄂西北药库,今年该乡坚持“药材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合作社)+药材种植大户”的发展模式,引导药农与药材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合作社)对接,迎合市场需求,进行订单式种植。制定中药材发展扶持政策,对种植柴胡、党参等优质药材的烟农给予一定的奖补。在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湖北神农本草中药饮片有限责任公司在该乡兴办中药材扶贫工厂,扩大金草堂药业有限公司白河村金银花加工车间生产,预计今年可实现产值2000余万元。
整合区位资源,定规划抓旅游
坚持绿色发展,打造生态旅游名乡。该乡依托毗邻大九湖和十八里长峡景区的区位优势和境内丰富的旅游资源,紧紧围绕县委“1115”产业布局,积极谋划旅游项目,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快速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按照3A级景区标准,积极打造民主溶洞。投资394万元完成洞内施工及灯光布置,正在推进停车场、旅游公厕等配套设施建设;2019年铜谷峡漂流首漂仪式举办后,漂流项目已成功撬动全乡旅游市场,全年游客近1万余人,组建村社一体的漂流合作社,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制作旅游宣传专题片,分期实施精品旅游线路推介、旅游观光客车购买项目。策划筹备神农谷激情漂流、旅游标识标牌、旅游观景平台及栈道建设项目。同时加大与神农架旅游景区对接,带动全乡旅游业、餐饮、住宿以及服务业发展。
高标准谋划旅游项目,编制全域“十四五”旅游规划,积极申报旅游项目。通过招商引资新建神农架后院堵河源大酒店,目前已完成土地招拍挂,即将进入主体建设。启动铜谷峡漂流游客接待中心建设,民主溶洞游客接待中心已完成项目规划设计。
截止今年8月,该乡已累计投资1000余万元,先后完成墨池、民主等6个村“5+1”工程项目。投入200余万元新建洪坪号里乡村游园,配套建设凉亭,铺设游步道、路沿石435米,安装路灯45盏,亮化灯光带500余米,栽植类花卉苗木万余株。
挖掘劳务资源,帮务工办工厂
今年受疫情影响,柳林乡外出务工农民不能顺利走出大山。为解决务工人员就业问题,该乡实行“两条腿走路法”解决,有效挖掘劳务资源,帮助群众务工增收。
让外出务工者“走南闯北”。对于计划外出务工人员,积极与县就业部门对接,提供招聘岗位,引导在县内外企业点对点有序就业。组织乡内16名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带领劳力组团外出务工。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用工对接、重大项目吸纳、公益性岗位安置、点对点包车输送返岗等方式,顺利实现外出务工劳力就业近2000人。
让滞留民工进厂增收。对于滞留在家闲置劳力,该乡鼓励电子扶贫车间、制衣车间、中药材扶贫工厂进行扩容增效,增强吸纳闲置劳动力就业的能力。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建成洪坪电子加工车间,并配套完善了水、电、路、桥以及基础设施。车间年收益150多万元,解决就业30余人,其中安置生活较为困难农户劳力16人就近就业。
在柳林乡像这样的扶贫车间还有多家。全乡发展中药材等专业合作社30余家,可让农户300多户群众搭上“致富快车”。(李扬 徐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