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建设新竹山·党旗飘扬》专栏
盘活“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
近年来,擂鼓镇党委牢牢抓住基层党建这个“金钥匙”,依托红色资源优势,赋能乡村振兴新内涵,将烟墩梓村建设成为开展红色教育的阵地、助力乡村振兴的样板、引领改革发展的窗口。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这里是竹山县锣鼓洞战役纪念馆,竹山作为古庸国故土,在历史的长河中饱受战争洗礼,在古代上演了悬羊擂鼓、旗开得胜的传奇故事……”在锣鼓洞战役纪念馆,擂鼓镇烟墩梓村党支部书记张逸梅为游客们当起了义务讲解员。
悠悠烟墩梓,是一个红色基因浸润的“红色村”,在西南解放战役中,解放军曾在烟墩梓锣鼓洞激战,留下了锣鼓洞战役遗址、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如何让宝贵的红色资源发挥最大价值?擂鼓镇抢抓省级红色美丽乡村试点村建设机遇,高起点规划建设锣鼓洞战役纪念馆,再现当年革命烈士英勇顽强斗争的场面。该纪念馆包括序厅、杨门忠烈展厅、擂鼓激战展厅、红色擂鼓展厅,回顾擂鼓人文历史,弘扬红色文化。
擂鼓镇组织和统战委员王刚介绍说,“锣鼓洞战役纪念馆集红色革命教育、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和乡村振兴人才培训于一体,今年4月中旬开馆以来,共接待机关党员干部、中小学生以及各地游客共5000余人。”
峥嵘岁月远逝,红色基因赓续。在距离锣鼓洞战役纪念馆不到1公里,有一处专门为锣鼓洞战役牺牲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烈士陵园,陵园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小径蜿蜒于绿树黄菊之中,记载了董旺福等335名烈士英勇抗战的事迹。
擂鼓镇烟墩梓村党支部副书记、村主任柯美春说,每逢清明节、七一建党节、烈士纪念日,不少干部群众前来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
锣鼓洞战役纪念馆和烈士陵园是擂鼓镇打造红色美丽乡村试点村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镇挖掘烟墩梓村丰富的红色资源,将红色与教育深度融合、观光与体验充分结合,规划建设“一馆、一线、两园”。“一馆”即一个政治生活馆,“一线”即一条串联政治生活馆、烈士陵园、战斗遗址的红色旅游路线,“两园”即茶叶产业示范园、特色花卉种植园,发展红色研培、红色文创和红色乡村建设。
“把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工作作为一项政治工程、民生工程,紧扣建强红色堡垒,用好红色阵地,激活红色引擎,发展红色经济,建美红色村庄五个‘红色’。”擂鼓镇党委书记赵斌说。
赵斌介绍,烟墩梓村有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原来种植茶叶面积小,不成规模,茶叶品质也一般。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擂鼓镇以红色旅游为依托,以茶业为支撑,全力打造“一村一品”。
谌德国是烟墩梓村一名党员,也是该村村文书,2010年他大胆尝试,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300多亩茶园,注册了“盛庸茗”茶叶品牌,成立了盛庸茗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和烟墩梓茶叶合作社,指导茶农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采摘、统一炒制、统一销售,为茶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春茶开园最多的时候高峰期,人数要达120多人,他们每天的采摘收入大概在100-200元”。谌德国说,每逢春茶开园的黄金期,茶园里是热火朝天的场面。
茶香致富路,茶农有奔头。今年58岁的张光新在盛庸茗茶合作社务工已有10个年头,在这里,他既当茶园修剪师,又当炒茶师,两份不错的收入,让张光新开心不已。
“我们在这既采摘又加工,既方便照顾家庭,也带来了一定的收入。”张光新笑着说。
目前,合作社已建成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引进先进制茶设备,改良做茶工艺,使制作出的春茶和红茶品质不断提升,销售供不应求,带动该村70户农户年均增收1.8万元左右。
对于今后发展,擂鼓镇烟墩梓村茶叶合作社负责人谌德国信心满满,“我们打算借鉴外地经验,学着做一做白茶、砖茶,甚至是铁观音,这样自己能增收,农户收入也能提高。”
作为茶叶专业村,烟墩梓村坚持党建引领茶产业发展,改造低老茶园、新建高标准茶园1200亩,成立了3个茶叶专业合作社,把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如今,烟墩梓村通过将红色资源和自然资源有效整合,形成了相互带动、彼此促进的良性发展格局。
擂鼓镇党委书记赵斌表示,下一步,擂鼓镇将着力打造支部优、文化新、产业旺、制度强、环境美的红色美丽村庄,将烟墩梓村建设成为开展红色教育的阵地、助力乡村振兴的样板示范。(董谦 王泽昆 明康 朱明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