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网消息 “太阳过了河哎,我扯住了太阳的脚喂……”武陵峡的碧波上,一曲嘹亮山歌随船桨荡开,33岁的明平泉站在船头,黝黑的脸上漾着笑意。这位桃园村村民,用歌声唱响非遗传承的旋律,用肩膀扛起家庭与乡邻的期盼,更用点滴善举温暖着秦巴山区的寻常巷陌,成为官渡镇人人称道的“十星好人”。
家有重担,他是坚韧不拔的“顶梁柱”。命运的考卷,在明平泉的人生中写下难题:66岁的双亲均为智力残疾,29岁的弟弟尚未成家,6口人的生计压在他与妻子肩头。初中毕业那年,他揣着简单的行囊外出学做家具,刨花飞溅里藏着对家人的牵挂。“爸妈在家,心就放不下。”2017年,得知家乡成立旅游合作社,他毅然辞掉月薪八千的工作,贷款5万元入股,把根扎回了桃园村的土地。白天在景区撑船、修设施,夜晚帮妻子喂猪、侍弄土豆地,他总说:“手勤快点,日子就有盼头。”如今,靠着景区分红与种养收入,家里盖起了亮堂的新房,双亲的药费有了着落,弟弟的婚事也提上日程——这份不向命运低头的坚韧,是他给家人最踏实的承诺。
歌以咏志,他是非遗文化的“传声筒”。生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官渡民歌的旋律早已融进明平泉的血脉。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他深知“老调子不能断”。景区游船成了他的舞台,游客来了,他便亮开嗓子唱《太阳过了河》《郎在高山唱山歌》,秦巴山区的喜怒哀乐随音符流淌;闲暇时,他注册“民歌小王子”抖音号,对着镜头拍唱腔、讲典故,让千年民歌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突破50万。“咱官渡的歌,得让更多人听见。”他不仅自己唱,还带着村里的孩子学,把民歌里的风土人情编成小故事,让非遗传承有了青春模样。如今,武陵峡景区因“民歌船”成了网红打卡点,村民们都说:“明平泉的嗓子,唱出了咱家乡的名气。”
情暖乡邻,他是新风正气的“引路人”。在桃园村,明平泉的名字总与“热心”相连。哪家有红白喜事,他永远是第一个到场的人。去年冬天,独居老人去世,远在外地的子女赶不回来,他牵头组织村民料理后事,劝说家属“生前尽孝比死后排场更实在”,用本地腊肉、土菜替代高价宴席,省下近万元开支;有农户嫁女儿想摆20桌宴席撑场面,他蹲在灶房边算细账:“省下8桌的钱,够小两口买套新家具,日子过得扎实比啥都强。”最终宴席减至12桌,他还搬来合作社的音响搭起简易舞台,热闹不减却省下不少铺张。农闲时,他的木工工具箱总在村里“流转”——东家的锄头坏了,他三两下修好;西家盖房缺人手,他放下自家农活就去帮忙;老人们不会用智能手机交医保,他打印出图文步骤,逐字逐句教。“大家住一个村,就是一家人。”这句常挂在嘴边的话,成了他践行“互助”二字的生动注脚。在他的带动下,桃园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风气淡了,邻里互帮互助的暖心事多了,勤俭节约的新风尚如武陵峡的春潮,浸润着家家户户。
从撑起家庭的“顶梁柱”,到传承文脉的“传声筒”,再到引领新风的“引路人”,明平泉用最朴素的坚守,诠释着“十星好人”的分量。他的歌声里,有对家乡的热爱;他的善举中,有对乡邻的赤诚。这股带着泥土气息的正能量,正如武陵峡的河水,静静流淌,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希望与温暖。(王小涵 郑章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