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报
西沟往事
来源:竹山新闻报 编辑:张 媛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窗外雨声淅沥,似时光轻叩门扉。年逾八旬的爷爷,每次到武汉都要与童爷爷相聚,总会共饮一杯,追忆在竹山工作的往事。

1964年,县委为寻找建院合适位置,组织各部门沿官竹公路线勘察,最终选定文峰区长坪一带4530余亩地为麻风院院址,1965年就开始收治病人。经过三十六年的努力,麻防工作取得巨大成效,主要流行区已基本消灭麻风病。

爷爷和童爷爷他们,作为第一批投身麻防工作的医者,毅然走进了那片深山。他们不顾路途的遥远和艰辛,无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都要去山里走访每一户麻风患者。那时,条件极其艰苦,没有任何防护用品,一件白大褂穿好久,连买块香皂都很奢侈。但他们从未有过丝毫退缩,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救治病人,让他们重获健康。

爷爷回忆,那时的麻风病人手指一节节短下去,却仍能灵巧地编草鞋、搓麻绳、做扫帚。他们眼神中透露出恐惧,可他们还是会偷偷塞一些煮熟的鸡蛋,用布包得严严实实,为了表达自己的感谢,还送上自家种的猕猴桃。我的思绪飞回到小时候,接过爷爷的化肥袋子,里面滚出几个毛茸茸的果子,青中透黄,散发着酸甜的香气,回味无穷。饭桌上的灯影摇晃,映着两位老人脸上的沟壑。那些年,他们走进深山,用他们的临床经验为麻风患者开出希望的处方。

1986年,爷爷参加全省麻风菌片阅读会议,别人去吃饭,他在实验室看细胞切片,尤其是传染病患者的细胞切片,烂熟于心。他说,来这学习一趟不容易,得把真本事带回去,县里条件差,可病人的病不能耽误。翻看以前家里的老照片,泛黄的黑白照片里,爷爷和其他学员老师的合影,那群年轻人的笑容依然鲜活。

如今,西沟麻风病院仍承担部分公共职能,但麻风病人数量已大幅减少,病房从土坯房升级为标准化病房。医务人员长期坚守在偏远山区,不仅提供医疗护理,还照顾病人的日常生活,组织病人养猪种菜,改善生活。

我望着他们,忽然明白真正的医者,不在于学历高低、条件好坏,而在于那颗始终向着病人的心。无论是当年踩着泥泞山路送药的医生,还是如今穿着高级防护服抗疫的年轻医护,他们走的路,从来都是一样的。

童爷爷拍了拍爷爷的肩膀:“明天,再去西沟看看吧。”爷爷点点头,目光穿过窗棂,望向远方的山峦:“好,去看看。”那些年走过的路,从未被遗忘。山影沉默,像永恒的见证者。西沟院区的灯火或许已不再为麻风而亮,但那束穿透偏见与黑暗的光,早已融入医者的血脉。

我默默拿起桌上的酒壶,为两位老人缓缓斟满。清冽的酒液注入杯中,也仿佛注入了沉甸甸的份量。望着爷爷杯中的倒影,我仿佛看到了那条蜿蜒进深山的泥泞小路,看到了土坯房里那些渴望又躲闪的眼神。

“爷爷,明天我跟您和童爷爷一起去。”我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在雨声中落下。爷爷和童爷爷同时看向我,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是了然的笑意,那笑意里盛满了欣慰的暖意。是的,那未曾熄灭的灯火,此刻也在我胸中跳动。爷爷走过的路,铺就的不仅是通往西沟的方向,更是一条医者仁心的传承之路。

我脚下这方现代化的医院,与当年那简陋的土坯房,连接着同一份沉甸甸的使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技如何进步,那颗始终“向着病人的心”,才是医者最坚不可摧的铠甲,最值得守护的“真本事”。明天,我将踏上那条熟悉又陌生的山路,不是为了凭吊过往,而是为了从爷爷们深一脚浅一脚的脚印里,汲取那份历久弥新的力量,然后,稳稳地,走好自己的路。 (赵  双 作者系武汉科技大学天佑医院工作人员)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