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网消息 9月1日,桃花源街区女娲广场上,红色讲解员大赛决赛现场,退役军人事务局干部欧家顺的深情讲解让全场为之动容——“施洋先生用生命诠释了‘为真理而死,虽死犹生’的革命信仰。”
这场红色讲解员大赛,不仅选拔出优秀宣讲人才,更构建起党员干部教育课、入伍新兵思政课、学生入学第一课“三课融合”的大思政教育新模式,让红色教育从“说教式”变为“沉浸式”,从“一阵风”转为“长效化”,在竹山大地掀起传承红色基因的热潮。
以赛为媒:沉浸式演绎让红色故事“活”起来
“传统红色教育有时略显枯燥,我们希望通过大赛让红色故事‘活’起来。”大赛组织单位负责人介绍,此次赛事历时2个月,吸引全县46名选手参赛,涵盖教师、学生、机关干部、退役军人等群体。选手们深入县档案馆、革命烈士陵园、红色遗址等地挖掘素材,用情景剧、微视频等形式,将“纸上历史”转化为“身边故事”。
县教育局选手李学艳以《用生命照亮鄂西北的星空》为题,通过情景剧还原1946年竹山县县长许明清就义场景。当“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呐喊响彻赛场,观众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选手们以翔实史料为骨、真情为魂,带领观众穿越烽火岁月。”现场评委评价,这种沉浸式体验比单纯说教更具感染力。最终,李学艳凭借真挚演绎斩获一等奖。
三课融合:精准滴灌让思政教育“实”起来
“过去觉得革命先烈很遥远,现在发现他们的‘初心’就体现在我们帮扶困难老兵的日常中。”退役军人郑志意听完施洋的故事后深受感动。大赛创新设置“干部专场”“新兵专场”“学生专场”,组织不同群体全程观摩,让红色教育精准滴灌。
即将入伍的准新兵姚厚文在聆听许明清事迹后眼含热泪:“这让我更明白‘军装’的分量,如果能到部队一定不辜负家乡期望。”县一中毕业生郭洪雯主动报名成为“红色讲解员”:“我要把竹山的红色故事讲给更多同龄人听。”据统计,大赛现场直接参与干部群众1000余人,红色教育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让不同群体在共鸣中受教育。
长效传播:闭环机制让教育效果“久”起来
为避免思政教育“一阵风”,竹山县建立“选拔-培养-实践-传播”闭环机制:将优秀讲解视频剪辑成微党课,通过县融媒体中心矩阵传播;在烈士陵园、红色遗址等场所设立“讲解员实践基地”,组织选手定期驻点讲解。
“赛后将选拔12名选手组建‘红色宣讲团’,深入机关、学校、企业开展巡回宣讲,并录制短视频在抖音、微信等平台推广。”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徐雷表示。目前,首批优秀讲解视频已通过“竹山融媒”公众号推送,让红色故事突破时空限制,实现“一次比赛、长期传播”。
从赛场到课堂:红色基因融入血脉照亮奋进路
“当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时,我们终将在新时代续写英雄的故事。”正如选手欧家顺在讲解中所说,这场创新实践让革命先烈事迹成为滋养初心的“活教材”。从干部帮扶老兵的日常,到准新兵对“军装”的敬畏,再到学生主动传播红色故事的行动,红色讲解员大赛播撒的种子,正成长为照亮奋进之路的精神火炬。
如今,竹山大地正以“选拔-培养-实践-传播”闭环机制为支撑,让红色教育从“赛场”延伸到“课堂”,从“故事”转化为“行动”,为党员干部、青年学子、部队新兵等注入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曾章题 向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