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竹山
听竹山故事
我们为您分享一个故事
留一段记忆
亲爱的听众朋友大家好
今天为您分享的文章题目是
快乐垂钓
作者:唐虎
我喜欢钓鱼,也爱吃鱼。闲暇之余,寻一方碧水,觅一处幽静,执一根钓竿。有时候,我们钓的不是鱼,而是爱好,是坚持,更是生活。每当遇到钓友,交流最多的就是:“最近水库水位退了还是涨了,哪里有没有出鱼,有没有好的钓位……”钓鱼人都有一种意志,就是不管是黑夜还是白天,也不管是山高路陡,还是水深滩险,更不管是和风细雨,还是烈日严寒,只要听说能钓到鱼,那是想尽千方百计,历经千难万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周末一到,我总是会打开渔具包盘点一下看看缺什么,要赶紧补齐。这不,月亮还挂在半空,钓友就打来电话:“听说最近后河出大鲤鱼,今天天气也不错适合出钓,一定有大收获。”挂断电话收拾好渔具直奔楼下,钓友开车已经到了,把渔具放上车我们就向目的地后河出发了,钓友们在一起总有念不完的钓鱼经:是用六米三的钓竿好还是用七米二的,是用玉米打窝,还是颗粒饲料打窝,是用九号钩还是十二号钩,甚至精确到子线是用20厘米还是30厘米的。
一路上也无暇顾及车窗外的美景,完全沉浸在关于钓鱼的话题里,就这样一路有说有笑。车子驶完宽阔的一级路,便拐进了两米宽的乡村小路,从平坦的水泥路到蜿蜒崎岖的泥土小道,直到前面没有路了,车子停下后,我们背上渔具,一刻也不想多停留,便向目的地钓点走去,穿过被我们称之为“泸定桥”的铁索桥,这座桥是钢索连接,木板铺满桥面,刚上桥没走几步,就像喝多酒的醉汉,桥身一直摇晃个不停,还没走到河对岸就头晕眼花了,后来我们也总结出了过桥经验,人全部走中间而且要快速通过,这样就大大减轻了桥身的晃动。过了桥,前面是大一片密林,一个个猫着腰,深一脚浅一脚摸索着前进,翻过一座石头山就到达目的地了,虽然每个人累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但看不出一丝疲惫,更多的是欢笑和兴奋。
来到钓点卸下装备,先沿着河边对地形“侦查”一番,这就需要一点儿经验了,是选择河湾,还是选择铧尖,还是选择平坦开阔地,这都要根据气温的高低,水位的深浅来综合考虑。我就选择了一处铧尖的左边开始作钓,这就是所谓的“鱼路”,鱼有一个天性,就是喜欢以逆时针方向游动,当鱼的前行受到铧尖左侧的地形影响时,它会沿着地形的陡与平的转折线前行,这个洄游路线就是标准的“鱼路”。钓友们也在相隔不远处选好了钓位,有的正在投下窝料诱鱼,有的则在调漂找底,有的则静静地盯着水里红绿相间的鱼漂,生怕错失良机。
清晨的阳光轻轻地褪去大地的薄纱,如丝如缕的洒落在河面上,就像是一座梦幻般的水上世界,正逐渐苏醒,水面犹如铜镜,倒映着周围的山峦、天空和远处的树林,呈现出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我也顾不得多看,只得收回那贪婪的目光,专注于浮漂的动向。
忽然,浮漂左右微微颤动,猛地往下一顿,我赶忙抬起鱼竿,鱼竿那头空空如也,可我没有一点儿失落,反而心中窃喜,嘴里嘀咕着“鱼来了,鱼进窝了!”于是我重整旗鼓挂上鱼饵,抛竿下水等待下一次浮漂的信号。按照以往钓鱼的经验,接下来会有鱼接连不断地上钩。果然,不一会儿我就开始了不断重复的抬竿、取鱼、挂饵、抛竿等动作,钓起来的都是手掌宽的大板鲫。旁边的钓友也不甘示弱,他的鱼竿弯成一个大弯弓,只见他左手持鱼竿高高举起,右手持抄网抄鱼,鱼在水里翻腾着,激起一层层水花,大家盼望着一睹芳容,可都喊着“慢点遛鱼!不要着急!”经过几分钟的拉锯战,鱼儿终于被降服,那金黄的鳞片,闪耀着胜利的光芒,那一刻,钓友们都为之喝彩。
当夕阳给每一根伸入水中的鱼竿镀上一层金边,这场愉快的垂钓之行也终于落幕,水面也渐渐地恢复了平静,只有我们的欢笑声还在山谷回荡,林间的草木被这徐徐的晚风吹得沙沙作响,似乎在向我们告别,又似乎在向我们召唤,期盼我们再次来到这依山傍水、风景优美的大自然。
注:本文文字中插图均由AI生成。
感谢您的收听。如果您喜欢,请在微信公众号文章下方点击在看、留言,并转发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您可以下载“云上竹山APP”在视听栏目中收听,还可以在竹山综合广播调频(FM)96.8兆赫节目中收听,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作者:
唐虎,中共党员,竹山县融媒体中心驻溢水镇陈家铺村第一书记,爱好摄影、运动、垂钓。
朗读者:
姚厚宏,竹山县融媒体中心实习生。
《听竹山》栏目,投稿要求1000-1500字左右散文或30行左右的诗歌,投稿至今日竹山网在线投稿,并请在标题前注明“听竹山”。本节目文章属作者原创作品,如有侵权,作者自行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