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竹山
听竹山故事
我们为您分享一个故事
留一段记忆
亲爱的听众朋友大家好
今天为您分享的文章题目是
选调札记:扎根基层的365个日夜
当山风再次裹挟着熟悉的泥土与青草气息拂过面庞,我才惊觉,扎根这片起伏山坳,已有365个日夜。犹记初踏这片沃土时,脸上还带着未脱的书生稚气,如今,那层浮在表面的青涩,已被山风吹拂、日头曝晒、乡亲们的笑容浸润,悄然褪尽。
初来,怀揣一纸文凭,自以为能读懂田野的诗行,未曾想,广袤的绿野,却成了最严苛的考场。跟随村干部入户,“小林,这苗叫啥?”“这季节该忙活啥了?”我支支吾吾,错误百出,全然是个手足无措的“门外汉”。看着村干部与乡亲们熟稔地打着招呼,谈论着“修枝剪叶”“防虫施肥”茶园管护专业术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与这片土地的距离。于是,我拜田野为师,向农民求教,一本磨了边的笔记本,成了我须臾不离的“村情百宝书”。一页页用心记下的,是作物的土名、种植的窍门,是散落山坳的姓名、住址、家庭故事。无数次的翻阅摩挲,让纸上文字渐渐有了体温、添了分量。奔走阡陌户牖之间,那份初来时“门外汉”的窘迫已悄然化为脚踏实地的“泥土智慧”。
文峰乡的季度群众感恩教育大会,是我第一次站上村里的“大台”,更是我同群众联系的重要纽带。初到不久,便赶上2024年第三季度大会。会前,村书记对我说:“小林,明天你也得发言啵,让乡亲们认识认识你。”当时心中着实忐忑,从未在这么多村民面前讲过话,更不知该讲什么才合大家心意。思来想去,我决定讲述自己的求学路和教育见解,埋头念着精心准备的稿子,台下却是一片静默。会后,老书记温和地提点:“小林啊,台下坐的多是爷爷奶奶辈,你讲那些,他们听不懂哩;你这普通话文绉绉的,亲和力差了点;光顾着看纸,咋没看大家伙儿的眼睛撒。”脸上火辣辣的,心里却豁亮了。此后的每一次群众会,我都试着改变:第四季度,聚焦村民关切的医保、民政补助政策,用大白话细细讲解;来年开春,把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融进大家熟知的事里说;再后来,看到一些旧俗陋习,也鼓起勇气,在大会上倡导文明新风。一次次入户走访,一场场大会发声,“长坪村的选调生小林”渐渐成了乡亲们熟悉的面孔。这方寸发言台,见证了我从手足无措到逐渐从容的蜕变。
一次次走访叩开百家门扉,也让我得以凝视乡亲们最朴素的日常。留意到不少村民家中,那本该悬挂温馨回忆的墙面或桌角,竟空落落的,难觅一张像样的照片,更别提承载阖家团圆的“全家福”了。问及缘由,多是“人难凑齐”“嫌拍照贵”“怕麻烦”。这份被现实搁浅的微小期盼,深深触动了我——何不用自己的镜头,为他们定格这份珍贵的团圆念想?在村支部的支持下,小小的“定格幸福”计划悄然启动:拿出自己的相机,自费购置背景布、道具,趁着今年春节游子归巢、万家团圆的当口,在长坪村支起了临时“照相馆”。两天忙碌后,我精心冲印了近50张新年照。当刘奶奶捧着照片,眼中闪着光对我说:“真好,一家老小都在上头,往后想孩子们了,我还能拿出来看看。”那一刻,所有的奔波劳碌都汇成了心中暖流。能将个人爱好化作服务乡亲的纽带,让镜头记录下团聚的笑颜与亲情的浓度,这份意义,远胜于摄影本身。
四季流转,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这扎根基层的365个日夜,是汗水浸润泥土的印记,是心语贴近乡音的共鸣。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这片土地的滋养,褪去的是青涩,沉淀的是责任,磨砺的是筋骨,丰盈的是心灵。回望来路,才知自己丈量过多少条村路,倾听过多少句乡音,又曾将多少微小的星光,汇聚成照亮一隅的温暖。放眼前方,愿以自身微薄之力践为民初心,同乡亲们一道,俯身在希望的田野,用脚步去丈量下一个坚实的365天。
感谢您的收听。如果您喜欢,请在微信公众号文章下方点击在看、留言,并转发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您可以下载“云上竹山APP”在视听栏目中收听,还可以在竹山综合广播调频(FM)96.8兆赫节目中收听,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作者:
林怡,女,汉族,1999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2024届选调生,2024年7月至今在文峰乡人民政府工作。
朗读者:
宋思莹,竹山县融媒体中心实习生。
《听竹山》栏目,投稿要求1000-1500字左右散文或30行左右的诗歌,投稿至今日竹山网在线投稿,并请在标题前注明“听竹山”。本节目文章属作者原创作品,如有侵权,作者自行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