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竹山
听竹山故事
我们为您分享一个故事
留一段记忆
亲爱的听众朋友大家好
今天为您分享的文章题目是
我从教生涯最快乐的两年
作者:朱建荣
一九八二年的夏天,骄阳似火,我的心也如这炽热的日光般,热烈而奔放。终于要踏上工作岗位,能够凭借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这份激动与期待,如潮水般在我心中翻涌。
经过一个假期满怀快乐的等待,我被分配回了母校——溢水中学。接到通知的那一刻,我兴奋得几乎要跳起来,一路飞奔回家。还没进门,我便扯着嗓子大喊:“妈!我分到上街的中学了!”母亲闻声,脱口而出:“好!”那语气里的喜悦,比我还浓几分——哥哥姐姐都已工作,我这个老幺能贴心守在身边,她悬着的心总算落了地。父亲也满脸堆笑,他从教半生,如今已退休,而我即将沿着他的足迹前行,这让他倍感欣慰。校长是高中语文老师刘崐,熟人熟事,一切都那么顺遂。家离学校不足400米,这份便利,让我觉得这里就是上天为我精心打造的理想之地。
十九岁的我,青春正好,浑身都散发着活力,仿佛有用不完的劲儿。
别人初登讲台在教室仅面对学生,我的首次“亮相”却是面对全校师生。作为体育老师早操集合!既开心能锻炼,又紧张别讲错话,我认真准备。幸而学校小,仅七个班。洪亮的嗓音给我壮胆。除第一句话略紧张外,其它过程顺利。这多亏了从小学到师范常登台的锻炼。除了全校体育,还带初一初二音乐、任团委书记、管广播室。爱唱歌的我,走路都在哼。一个月,专业体育老师来了,我便转教初一两个班的政治、历史、地理,其他不变。
人只要有热情,干什么都开心。深信“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我利用业余苦学。月薪40元,我订四门杂志,还常借书、买书,也写写日记,每晚读书到12点。眼累就去荷塘边站站,听蛙鸣,闻荷香,一身轻松。无电视手机的年代,读书是最好的消遣,又能为课堂增添趣味,尤其第二年我代语文后,读书更显重要,也开始了郧阳师专函授,为后续深造奠基。
教学之余,多彩活动填满闲暇。早午饭后及放学后,常是我的乒乓“表演”。谁也想不到,厨师喻师傅是高手!我们水平相当,每次精彩对攻都引学生围观。师范两年为拿下郧阳地区团体冠军,严格训练,结果如愿以偿。我也拿了单打冠军。与喻师傅打球,无比快乐。当然也打篮球排球,其它教师加入时,更是笑声一片。有时和秀凤唱歌、去文化站借书赏画;国庆晚会,我俩跳舞;练的毛笔字,作业展时被刘校长贴出。没晚自习也看电影,最难忘一次是和周绍儒老师、陈崇立老师同行。刚进街口,不知谁提议踩影子,三人竟如孩童般追逐嬉笑到下街头,那纯粹的快乐刻骨铭心。
八三年仲秋,月朗星稀,我在小荷塘边背《荷塘月色》,心血来潮叫上秀凤等去溢水大桥赏月。月光皎洁,山影分明,河水泛银光奔流。微风送稻香与青草味,蛙鸣阵阵,好一幅仲秋图!沉醉时有人问缘由,我笑答:“效仿王子猷雪夜访戴,就赏月!”冬日严寒,朱志才老师屋里的炭火盆边最暖。几个老师常在一起讲故事,听得我们津津有味。
最暖心的还是和孩子们一起。球场边的寝室一下课就挤满学生,我很喜欢他们,他们也很乖。课堂偶有不守纪律,我大声批评完自己先笑了,引得全班哄堂。学生们知我“厉害”是假,但也极少调皮。有时带他们在教室前麦地打猪草;有时去田野边看稻子边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有时登山比赛回来写日记;观察后,回来作文生动多了。常与他们聊天、跳绳、踢毽子、排节目,整天乐呵呵。今年遇见学生陈正勇,他说:“那时老师快乐,我们学生也快乐。”后来调去城关中学,回校办手续告别,一进教室便迎来暴风雨般的掌声,满心不舍。
在溢水中学的点点滴滴,铸成了我教育生涯中最纯粹、最饱满的快乐。
师生相融,同事和睦,没有“卷”的压力,只有共同成长的喜悦。看着陈正勇等众多学生在各自岗位成才,欣慰之余更确信:那洋溢着青春、书香、球趣、月光与掌声的两年,永远是我心中最明快温暖的乐章——从教生涯最快乐的两年。
感谢您的收听。如果您喜欢,请在微信公众号文章下方点击在看、留言,并转发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您可以下载“云上竹山APP”在视听栏目中收听,还可以在竹山综合广播调频(FM)96.8兆赫节目中收听,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作者:
朱建荣,竹山溢水人,江苏省张家港市退休教师,曾在竹山溢水和城关中学任教。
朗读者:
李铠,竹山县融媒体中心实习生。
《听竹山》栏目,投稿要求1000-1500字左右散文或30行左右的诗歌,投稿至今日竹山网在线投稿,并请在标题前注明“听竹山”。本节目文章属作者原创作品,如有侵权,作者自行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