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网消息 “陈老兵的家庭困难帮扶问题,请务必放在心上,按程序办理到位!”10月13日,秦古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内,一通紧急协调电话让退役老兵陈老伯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这暖心一幕,正是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创新推行“三诊疗法”、深化干部挂钩联系基层机制的生动实践。

面对新时代退役军人事务工作对“精准服务”与“基层治理效能”的更高要求,竹山县以“一线把脉、集中会诊、跟踪复诊”的闭环服务模式,将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用脚板丈量责任,用真情破解难题,让尊崇与温暖直抵老兵心坎。
一线“把脉”:筑牢根基,服务能力在泥土中生长
“服务站建设是否达标?政策解答是否精准?帮扶措施是否落地?”带着这些直击痛点的问题,县退役军人事务局领导班子成员带头下沉,足迹遍布全县17个乡镇、240余个村(社区)服务站及退役军人家中。通过“过筛子”式走访,他们精准锁定基层服务“病灶”——部分服务站存在业务能力薄弱、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梗阻等短板。

针对问题,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打出“股长大讲堂+培训到基层”组合拳,通过政策解读、案例教学、实操演练,手把手提升基层人员政策解答、帮扶解困等核心能力。“以前对优抚政策一知半解,现在能流利地解答老兵的疑问了!”官渡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朱云峰的成长,正是基层服务能力提升的缩影。如今,全县基层服务站工作人员政策掌握准确率达100%,服务响应时间平均缩短50%。
集中“会诊”:聚力攻坚,共性难题与个性需求同步破解
走访中暴露的“部分乡镇服务站工作推进缓慢”“跨部门资源整合不足”等共性“硬骨头”,如何高效破解?竹山县建立“问题挂账销号”机制,将23项共性问题列入清单,定期召开专题分析会,通过“跨部门联席协商+服务站负责人面对面压实责任”,集中力量啃下“硬骨头”。

今年以来,针对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信息不对称问题,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人社等部门举办“军创专场招聘会”,提供岗位200余个,达成就业意向63人;针对部分老兵医疗保障需求,协调县内5家医院开通“军人优先就诊通道”,惠及老兵及家属超1100人次。此外,通过“共性难题清单化+个性需求台账化”,实现“批量化解”与“精准滴灌”有机结合,让服务既有广度更有温度。
跟踪“复诊”:常态长效,让尊崇服务不止“一锤子买卖”
“服务不是‘一锤子买卖’,要让老兵长期受益。”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徐雷一语中的。该县建立“典型案例库”,对服务成效持续跟踪问效,推广基层首创经验。在走访中发现军人家庭后顾之忧突出后,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迅速整合医疗、就业、教育等资源,探索成立“退役军人之家”与“老班长工作室”,提供就业创业指导、权益维护、心理疏导等11大类50余项精准服务。

退役军人金涛通过“老班长工作室”的创业培训和政策扶持,成功开办农产品网店,年销售额突破50万元:“以前办手续跑断腿,现在干部上门服务,真正感受到尊崇!”目前,该模式已惠及军人军属超千人次,成为全省退役军人服务创新样板。此外,通过“干部下沉+任务捆绑”机制,领导干部既当“督导员”,更当“施工队长”,推动退役军人在乡村振兴、社区治理中主动作为,让“尊崇”从服务延伸到价值认同。

从“政策上门”到“情感连心”,从“问题破解”到“常态服务”,竹山县以“三诊疗法”闭环服务模式,将退役军人工作的“神经末梢”延伸到基层一线,让每一份尊崇都落地生根,每一次服务都直抵人心。如今,在竹山的田间地头、社区街巷,退役军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尊崇感正如山花般绽放,绘就新时代退役军人工作的“竹山答卷”。(曾章题 曹祖琴 向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