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河乡,提起张贻勇,认识的人都说:“两口子都是勤劳朴实的人,又能干又有德行。”
张贻勇,深河乡双湾村人,42岁,家有4口人,两个孩子在读小学。他一直在外地做水电装修、制模工,收入勉强能够维持家用。2013年,张贻勇因慢性肝炎长期没有得到治疗而卧病在床,与日俱增的药费让本就贫苦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2016年,张贻勇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政策,解了张贻勇家的燃眉之急。
“当贫困户也不是件多光荣的事情,别人给的始终没有自己劳动得来的踏实。”张贻勇和妻子商量着加入绿谷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种植食用菌。一来离家近,夫妻二人可共同经营;二来政府有补贴,还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刻苦学习,张贻勇夫妇掌握了一定的食用菌种植技术,并由乡政府做担保贷款5万元,建起了一座宽8米、长16米的食用菌大棚。有了脱贫的希望,夫妻俩朝耕暮耘,平日除了精心种植食用菌,张贻勇也在农闲时打点零工补贴家用,妻子更是凭着一手好茶饭四处帮厨。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17年,张贻勇的食用菌大棚收获食用菌13000多棒,加上政府补贴和夫妻俩的零散收入,一年的可支配收入达3.5万元,成为深河乡精神脱贫示范户典型。
如今,张贻勇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脸上时刻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扶贫不养懒汉,不勤快,再好的政策也没用。今年我打算继续种植食用菌,争取再建一个大棚。”(袁帅 陈少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