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堵河文苑
感  怀
发布时间: 2005-04-27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 邵 伟

  邵伟,男,六十年代生人,法律硕士,八十年代初参军入伍,三等功臣,现在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
  笔作有《连队文书工作之探讨》、《远山的呼唤》、《对农业发展的思考》、《刑事证据的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劳动争议中举证责任的分配及运用》。
  长期以来,时刻不忘名师的“君子之德,军师之才”之厚望,勤学自勉。倾心宣传家乡的悠久历史和风土人情,力促家乡的建设和发展。
                                         ——邵伟手记

  竹山,上庸古道,女娲取石补天的圣地。
  竹山,这片热土,浸透着先人殉国的热血,哺育了无数仁人志士,更引无数风流人物竞折腰。
  翻开历史的画卷,那英雄儿女高擎利剑以摧枯拉朽之势直捣黑暗统治的飒爽英姿历历在目,那代代英豪身怀高艺以饱满热情装点江山建设家乡的可歌可泣的故事让人耳熟能详。多少次,梦中又见家乡那跌宕起伏、风景秀丽的山峦;多少次,倚门而望秦巴山脉绵延数里的稀世宝藏;多少次,又闻堵河那川流不息的吟唱之声。
  弹指一挥间,阔别家乡已二十余载。
  如今的故乡变了吗?变化大吗?!带着一种神秘,一种想象,一份心情,与几位故知相约于初春的一天,西进寻梦,来到了久违的绿植园——圣地竹山。
  我们结伴而行,来到故乡那熟悉而又陌生的红土地。时而驱车于沥青路和沙石路上,时而步行于乡间小道,就这么一路交替着,多少年来第一次与故土零距离的接触。望见故乡的山山水水,让人感怀成千,心潮澎湃。这里有我的梦想和期盼,更多的是祝福和祝愿!
  当我们攀上山巅时,心中油然升起一股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眼望着山脚下一排排耸立的楼房和点缀在山腰上的小别墅,这番情景告诉我们,故乡变了,故乡变美了,人们的生活富裕了,这就是观念转变带来的收获,这就是与时俱进的成功表现。我们席地而坐,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自畅谈着感想,和煦的春风轻指脸庞。我极力搜寻着二十年前的记忆,那清一色的花衬衣、石磨蓝的喇叭裤,围着汽车看稀奇的孩童,等等,都已随着岁月的流逝,也在记忆中渐渐变得模糊起来,唯有记忆犹新的还是乡亲们那种对生活不断追求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是多少游弋在外的竹山人奋斗、进取的精神支柱。
  中午时分,我们一行来到河堤旁,清澈的河水带着欢笑声深情地向远方流去。我们席地而卧,仰望蓝天,泛蓝的天空中挂着朵朵白云,再次勾起我们对往事的回忆。放眼远望,那地形多异的山峦被绿色植被婀娜的笼罩着,仿佛是如诗如画的人间仙境。我自问,那往日的荒山秃岭呢?那山涯间的独木树呢?那沿着山顶盘曲而下的水冲槽呢?!那些被昨日掠夺的“杰作”都已成为过去,这绿色葱葱的古楼兰正是封山育林、保护家园的成果。
  夕阳西下时,我们一路看过黄姜生产基地、养殖场、茶园,最后来到绿松石加工厂。这家民营企业的老总给我们一一介绍了绿松石制品的材料来源、加工流程、鉴赏要求。先进的设备、精湛的技艺,看似粗糙的石头竟然在工人们的精雕细凿下成为一件件稀世珍品,大的有一人来高,小的只有纳鞋底的针鼻眼儿那么大,花色、纹络各异,让人目不暇接。整个展厅的展品在夕阳的余晖下发出耀眼夺目的光彩。
  夜间,我们来到农家小院,远离了城市的喧嚣,真正感受到了浓浓的乡土气息,一整天的急速奔波,倒还真有些疲倦的感觉。然而,主人的热情,让我们顿时又挥之乏意,抖起精神。初春的夜晚,稍有凉意,主人给我们搬来小靠背椅,大家一起围坐在篝火旁,听主人家几代人讲着不同年代的故事。
  年龄最长的爷爷,慢慢地从口袋里掏出一支带有过渡嘴的香烟,首先打开了话匣子。老人谈古道今,把我们的思绪从远古带到现实,几度轮回,几多沧桑,长者脸颊上深深的皱纹见证了历史的印痕。望着老人指间夹着的香烟,让我不由得想起多少年前曾经见过的长长的旱烟枪。老人告诉我们,那烟枪已挂在墙上好多年了,现在大多都抽纸烟,图的是个简便,图的是个享受。我猛然醒悟过来,原来,连家乡老年人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转变,慢慢地合上了时代的节拍。
  这时,老人的有村长头衔的大儿子,似乎已按捺不住,手拿着不锈钢保温杯,呷了一口茶,显得十分惬意。他首先给我们介绍了党的农村政策如何给农民带来实惠,接着介绍了全村的自然状况,以及村务管理情况。看得出,他尤其对自己的施政计划,感到十分自得和满意。他带头种植的木耳、香菇,已形成规模并推广到本村和周边乡镇,不仅仅是产品远销到大城市让他在乡亲们中有了面子,更重要的是家家户户都得到了实惠。仅此一项,全村人均收入比几年前涨了一大截。他指着不远处一栋亮着灯光的楼房,介绍说那是他的同学大春的房屋,但论辈份他却要称大春为叔。大春聪明能干,喜欢捣弄点新鲜的东西,但总不见成效。后来他在这位村长侄儿的指点下,一靠勤劳,二动脑子,把吃技术饭的能人请到家里作指导,专门搞起了家庭养殖,仅山鸡与肉牛养殖,年收入就达到好几万。
  最后,这位年轻的村长说他最大的愿望是把产销规模做大,能在省会城市开一个销售公司,形成产销一条龙,让更多的乡亲加入进来。
  老人的二儿子是个民营企业家,刚刚开完商贸洽谈会,准备回村里帮助发展点项目,他说原本还有一层意思是支持一下哥哥的工作。自己是从大山里出去的,属于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但创业的艰辛让他有很深的感受,他说自己富了,但不能忘了乡亲们。他出资修建的乡村公路,拉近了乡亲们与外界的距离。他独资建造的希望小学,在方圆数里传为佳话,每每想起这些事,他都会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欣慰。
  大家话着家常,一路随行的余蓝也没有闲着,拿着一次成像的相机和数码摄像机,一边按着快门,一边摄录着整个过程,生怕漏掉了某一个值得永久纪念的瞬间。当老人看到眼前的一切象放电影似的在液晶器上显示出来时,老人笑了,笑的是那样开心,那样爽朗,那样知足。余蓝最后特意挑了几张照片送给老人留作纪念,老人欣然接受了这份非同寻常的礼物。
  从主人一家老少的神情里,我们读懂了他们内心蕴藏着的喜悦和满足。火光映照着大家的脸庞,也映照着主人家红火的日子,从眼前的情景里,我们默默感受到了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这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既得益于党的英明政策,得益于党和政府为民务实谋利,又得益于家乡人民的勤劳智慧。
  次日晨,主人家特意为我们用石磨磨出一大锅黄豆渣煮稀饭,食未到口,香气早已沁人心脾。饱餐之后,我们向主人家依依道别,启程拜望多年未见的恩师。
  车停在葡萄架下,远远的就听见有鸽子的叫声。沿着鹅卵石铺垫的小路,我们来到慕容老师的住处。轻叩木门,稍许,戴着老花镜、身穿深色布褂、满头银丝的恩师出现在眼前。
  老人虽已八十高龄,却仍然精神焕发,举止轻盈。进屋后,老人听了我们简单的介绍,校园当初的情景仿佛就在昨日。恩师悉数唠着我们每个人值得记起的趣事,说到动情处,他的眼角竟溢出热泪。有好多事情,就连我们已模糊不清,他老人家却记忆犹新。
  我们围坐在老师身旁,听着他老人家讲述着这些年他所经历的故事。老师最为得意的是他退休后在家乡担当着义务法律宣传员,他经常游弋于那部 IBM小笔记本查阅资料,把与百姓生活最为贴近的法律知识作成挂图在各乡村来回巡展,为乡亲们解答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他老人家的事迹还在省级新闻媒体上作过宣传报道!还有一件令老人满意的事,是他退休后在庭院周围精心栽培了许多各种各样的花木,老人一边介绍,一边带着我们参观。花坛内有含苞待放的四季花,花池旁有嫩上初现的盆景树,造型各异,千姿百态。花木品种之多,令我们啧啧称奇。
  我们不禁在想,老人的生活不也正如这千奇多姿的花木,色彩斑斓、丰富多彩吗?
  这次故乡之行,来也匆匆,离也匆匆。我反问自己有哪些收获呢?躺在床上,我的思绪仍在飞翔,一个在外游荡二十余载的故乡人,回到曾经生我育我的母亲的怀抱,我感到了乳汁的甘甜,感到了乡音的亲切,更听到了大山的呼唤和祝福,我想起儿时在田梗上挖甜草根吃的情景,少年时在山坡上捡地卷皮得到母亲夸奖的欢乐,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恩赐,是故乡肥沃土壤的恩赐,更是祖祖辈辈延续下来的一种生存转而演化为自取其乐的生活游戏。我又在想,这种游戏还保留在吗?我们的后代是否也知道这游戏规则呢?
  如今,家乡的古老风情依然保存,美丽的山河却披上了新装。乡亲们的生活如雨后春笋,日胜一日;家乡的建设蓬勃发展,蒸蒸日上。前人的遗愿慢慢地变为现实,后来之人正沿着他们的足迹带着自信、带着希望、带着收获奔向美好的未来。
  竹山,你是鄂西北山区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