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堵河文苑
民歌的衬词艺术
发布时间: 2005-04-27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中南民族大学副教授 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   海  洋 

       

  海洋,女,回族,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中文专业副教授。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曾任民进中南民大支部主任委员)。1943年出生于湖北省竹山县城关镇。1969年毕业于中南民族学院(现中南民族大学)中文系。先后在河北省宣化师范学校、湖北师范学院、中南民族学院从事汉语言教学和研究工作。代表作有《现代汉语讲义》(20万字)、《<红楼梦>儿化词初探》、《应当重视汉语教学中的轻声问题》、《民歌的衬词艺术》、《中国少数民族情歌衬词漫笔》等。
                                                                ——海洋个人档案

  民歌,是民间文学百花园中最为艳丽多姿的花朵,她融汇着世世代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情感,反映了人们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和向往。
  民歌之花瑰丽、民歌之叶——衬词更显风姿。鲜花绿叶配,民歌衬词托,在衬词的衬托之下,民歌更添艺术风采。
  一、衬词是一种古老的文化艺术
  衬词的产生是很早的,可以说它是人类古老的文化艺术。衬词在古代民歌中就已出现了。如:
  ……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①
  例中“兮”、“矣”为语气词,同“啊”,是衬词。
  衬词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的最简便、最为直观的反映,这种反映,通常是无意识的,即人们往往在不自觉的情况下蹦出了这么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呼声。这一呼声,是最为纯真的,是人类感情的童贞。
  衬词是人类文化的“第一声哭声”,犹如初临人世的婴儿,他那“哇——”的一声,揭开了一个生命文化活动的序幕。文学大师鲁迅先生有一段精辟的文字——
  我们的祖先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唷杭唷”,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唷杭唷”派。②
  “杭唷杭唷”,在歌谣艺术成型之前是其摇篮,而在歌谣艺术成型之后,为其配叶——作衬词。如“杭唷杭唷——,木头在山梁,大家齐努力,拉下来,拉下来!杭唷杭唷!”从“杭唷杭唷”的文化初音到作为歌谣的衬词的演变,虽说是由主角退居配角,但他由于是发自心灵深处最为纯真的第一音,故依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使得歌谣更添艺术神韵。
  二、衬词的构成
  古今中外民歌的衬词形成,五彩斑斓,其构成是两种:
  一是虚词,其中主要是语气词,包括一部分音译词,如“啊、哎、罗、嗨、哟、呃……”如《伏尔加船夫曲》:
  哎——呜——嗫!哎——呜——嗫!
  一次呀,又一次!
  又一次呀,我们的白桦,
  又一次呀,茂盛的树!
  去吧,去吧!又一次!
  去吧,去吧!茂盛的树!
  哎——呜——嗫!哎——呜——嗫!
  一次呀,又一次!
  二是实词,其中主要是一部分音译实词。它们含有或代表某种意义,又具备衬词的特点。如:
  凶恶的白人从海边过来——波的,波的!
  我们跟在凶恶的白人背后——波的,波的!
  他们给我们吃,就跟他们走——波的,波的!
  我们要爬山,渡过河——波的,波的!
  和行商队一起走——波的,波的!③
  歌里唱的是白种行商队的黑种夫子,夜间围着蓬帐的篝火这样唱到入睡,“波的”意思是“勉强做”。
  又如《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不闻爹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爹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歌中展现了木兰在家终日劳动,渴望和平的少女形象,“唧唧”是衬词。描写木兰在征途中听到的黄河奔流声“溅溅”和奔腾战马的嘶叫声“啾啾”不是衬词,因为它们作了句子成分,正如《国际歌》中“英特钠雄耐尔”一样,作了句子成分,不是衬词。
  民歌是劳动人民的忠实伴侣,民歌的衬词大量存在,并且有时使用率很高,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歌体的风格,这种风格是其他语音形式不能替代的。
  三、衬词具有诗律之艺术美
  民歌的衬词,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唱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呈现出一种自然状态下的诗率美。同时,衬词的诗率艺术还与民歌的诗率艺术和谐搭配,相映生辉。
  例如壮族的“嘹雷歌”,该歌为“七·三·七”言的三句歌式。这种民歌通常是一、二句押脚韵,第三句押腰韵,有的也一、三句押脚韵。在三言句的前边用衬词“嘹雷”相衬。
  海上燕子飞到了,
  (嘹雷)真正早。
  茅屋做巢愿意不?
  蜘蛛拉丝树顶上,
  (嘹雷)曲奇巧,
  风吹不断是真丝。④
  在“嘹雷歌”里,衬词“嘹雷”既独立地抒发歌唱者的内心情怀,同时又与歌谣的韵律相互补充,使得歌咏起来更有意韵,朗朗上口,婉转回旋,更添艺术风采。民歌衬词的大量运用,还可起到抒发情感、控制节奏、增强乐感、协调气氛的作用。
  (一)抒发情感
  古人云:“诗言志,歌永言”⑤。民歌是作者感情的倾注,而其相应的衬词则是歌者内在感情的喷泄,它画龙点睛,令人赞叹。如苗歌《一心想把你来连》:
  呵依——
  想多哟,阿妹哩!
  山雨一阵大一阵,就用那情来想妹哩!
  ……
  呵依——
  任妹想不想哩,
  哥想妹象牛仔谗草,
  谗牛哞哞叫,
  得妹牵上坡哩。
  ……
  这首民歌表达了痴情的苗族青年非常想念心爱的姑娘。衬词“呵依”更增强了这种思念情感,倘若去掉了衬词,民歌便黯然失色了。
  又如在陕甘宁边区陇东流行的民歌《推炒面》:
  鸡叫头餐幺嗬咳,叫二餐哩幺嗬咳,
  月亮上来吆各哩哩哩嚓拉拉嗦罗罗罗呔,
  推炒面哩幺嗬咳!
  这首歌写农民天不亮就起来推磨,歌中衬词是劳动过程中不由自主的发出来的,它衬托出获得解放的翻身农民轻松愉快的劳动,他们成了国家的主人,劳动中有用不完的劲,抒不完的情。衬词既有显明的节奏感,又有强烈的号召力。著名的革命歌曲《大生产》就是用这个曲调在解放区乃至全中国流传开来的。
  妖魔鬼怪,历来是灾难祸害和坏人坏事的代名词,让人恐惧,令人憎恶,如云南澜沧拉古族《咒魔》就表达了这种情感:
  我决不放过妖魔鬼怪,
  天地不倒转时,
  河水不倒流时,
  你休想逃跑。
  ……
  啊,七座大山镇压你,
  七条河咆哮淹没你,
  关在井底下,压在石头下,
  啊,天地决不倒转,妖魔休想逃走。
  歌中衬词“啊”简短强烈,反映了燃烧在被压迫人民内心深处的怒火,向外熊熊喷射。
  (二)烘托气氛
  有些民歌的衬词侧重于烘托和渲染气氛。如著名的印度尼西亚民歌《星星索》:
  星星索,啊星星索,……
  呜喂——
  风儿啊吹动我的船帆,
  船儿啊随着微风荡漾,
  送我到日夜思念的地方。
  ……
  姑娘啊,我心中不落的红太阳。
  呜喂——
  ……
  晚风习习,帆船荡漾,晴空没有月亮,只有漫天闪亮的星星。在这美好的夜晚,小伙子要和姑娘会面了,衬词“星星索”为有节奏的桨声,烘托了那种抑制不住的轻松愉快。乐曲中衬词“星星索”通常采用合声,这合声创造出一种意境,将歌中人物、情节烘托出来,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又如广西三江侗族民歌《不知何处有懂歌人》:
  妹孤零,
  妹孤零啊茶树也孤零,
  茶树孤零树脚萌枝桠,
  妹孤零啊不知何处有懂歌人?
  ——啊嗨依嗨银妹嗨!
  情人在高山影在水底,
  影在水底鱼来围;鱼来围影我得见,
  我在山巅,怎得鲤鱼共塘水?
  ——哇哈银妹哇哈银妹,
  哎嗨哈依笛西哈依!
  这首民歌虽短,但每段结尾一二句均用较长的衬词,演唱起来增强韵律,使得气氛更为热烈,感情更为真挚。若无衬词效果就绝然不同了。
  (三)表示呼唤
  表示呼唤的衬词常常把人带入民歌深邃的意境之中,让人随着歌者的呼唤,产生共鸣,拨动心弦,不由自主地体会歌词的含义、作者的情怀。这类衬词自身结构较固定,歌中的位置却较灵活,通常作歌头,也有间或一句的情况。如广西环江县毛难族民歌《你留那份给那个》:
  餐餐吃饭想情哥,
  多舀一碗摆上桌,罗嗨!
  阿妈阿婆开口问,
  你留那份给哪个?罗嗨!

  口含饭菜忘记吞,
  两眼睁睁泪珠落,罗嗨!
  餐餐吃饭想情哥,
  多舀一碗摆上桌,罗嗨!

  放下碗筷坐门墩,
  等到三更不见哥,罗嗨!
  阿妈阿婆开口问,
  你留那份给哪个?罗嗨!
  整首民歌所描述的思念情绪在表达内容上是前后呼应的,衬词“罗嗨”在每一段里出现两次,既前后呼应,又与整首诗内容上的呼应相吻合,它的反复出现更增强了诗的表达效果。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