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夏行武
前言:疾病在今天的世界已不仅仅是个人和家庭的悲剧,而是一类人群的悲剧,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的内涵,就是改变这种悲剧的主体,由自身承担变成一种社会责任……
平时与他要好的朋友,现在见到他要离开很远:听说你也得了艾滋病?不然,你咋敢成天跟那些病人搅在一起……
在异地工作的妹子原来每次回家过年,大多时候住在他家,这一年,他象往年一样准备了丰盛的年饭,但这个最亲的人自己准备了面包和矿泉水,只在门前叫一声便离去……
艾滋病人:我们家为他准备有牙刷、洗脸手巾和单人床铺,他比我们的亲人还亲……
国际知名防治艾滋病专家桂希恩教授:“‘王老师’勇敢地承担了一个人见人躲的社会责任,真了不起”……
他是竹山县发现艾滋病患者第一人,也是竹山县艾滋病人“温馨家园”工作的第一人。这个家园管护着方圆百里的26个艾滋病人,没发生一例再传染;5名艾滋病人发生机会性感染,全身溃烂,他用自配的药治愈了溃烂的疮面;他让出自家的房屋供贫穷的艾滋病人住;他创办加工厂供艾滋病人就业,寻找生活出路,防止外出打工产生传染……
在竹山县西部一边远山村,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他身背急救箱,脚踏摩托车,来去匆匆,风尘仆仆的身影,他就是 “温馨家园”园长王焕云。
有人问他:“你这样做图个啥?”他坦然一笑:“他们因贫穷卖血感染,现在患了这种病,生活更艰难,我不去帮他们,良心过不去。”谁也不知道,这句话的分量究竟有多重。
立志学医:一人得病全家穷,他开始了朝圣般的追求
1976年,王焕云高中毕业走上民办教师岗位,当时队上有不少学生家长生病了,人不能出工,家庭收入少,生活困难,孩子也上不起学了。他为学生垫了书杂费,可家长说:我们地里的庄稼你能帮忙做吗?王焕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长时间的思考琢磨,感到真正能够帮助乡亲们的莫过于从医。1988年,征得父母同意后,他毅然拜当地卫生所有名的老中医为师,记药性、汤头歌、脉诀,熟读《医宗金鑑》、《金匮要略》。三年后,他又到溢水镇一家药店当学徒.这一当就是6年.这期间,他被录用为赤脚医生。在实践中,他学会了针炙、草药,参加了县卫生局举办的乡村医生培训班,对西医的治疗方法有了基本了解。他多次进入深山老林寻找中草药,为当地群众治愈多种疾患。
为给病人看病,村里的沟沟坎坎,他不知道跑了多少遍,不论白天黑夜,天睛下雨,不论贫富贵贱,亲疏远近,只要有人找他出诊,从未推辞过。病人没有钱治病,他就把帐挂在自己头上.慢慢地,邻近村的病人慕名前来找他看病。在这里只要听说有人病了,大人小孩都会说:“找王医生”。
心灵震憾:精神大厦轰然倾倒,他是乡亲的精神脊梁
疑邻为祸,阴影密布。
2001年7月中旬,该村五组一村民感冒、发热,请王焕云诊治。在询问和诊断过程中,他发现其咳嗽、气喘、胸痛、盗汗、乏力、消瘦,王焕云为他治疗两天病情不见好转,建议他到县防疫站检查是否患了结核或其它传染病。这位病人却私自跑到其他医院又按感冒治疗一周,病情逐渐加重,后又回家请王焕云治疗。
根据病情和病人自述曾有过卖血史,王焕云联想到镇卫生院培训中涉及到的和电视、报纸上报道过的“艾滋病”,怀疑他是单采血浆感染了艾滋病。
“嗡”。想到这里,他的脑袋都大了,不由出了一身冷汗。
真要这样,那可是重大疫情。
王焕云没有片刻犹豫,迅速将情况及时报告给镇卫生院,卫生院通过进一步调查将情况上报到县疾控中心,最后经县疾控中心通过抽血送检确认该患者为艾滋病患者。就是因为这一信息引起了县疾控部门的高度重视,随后派工作组在该村进行普查,又相继发现几位病人。
这一惊人的发现,在王焕云心中引起了强烈的震憾。他一方面为村民们不幸染上艾滋病感到痛心,为村民不清楚艾滋病是怎样一个“怪物”而出现的恐慌情绪感到担忧;一方面暗暗地搞起了调查,因为他知道附近还有几个村的许多青壮年农民卖过血,他及时将这一数据通过卫生院报告给了县疾控中心,在以后县疾控中心组织的普查中,又陆续发现多例病人。
艾滋病来了,骇人听闻!在人们印象中,有些非洲国家整村整村的人死于这种获得性免疾综合症。一时间,恐慌笼罩了整个山乡。
他曾经恐惧过,也犹豫过,但他仍毅然第一位自愿站出来,进入防艾第一线。一个月有将近20天的时间同这些艾滋病人生活在一起,为他们转发国家免费提供的抗病毒药物,为他们作健康检查,治疗机会性感染,给当地老百姓作健康教育宣传,并及时给卫生院反馈艾滋病人的治疗情况。夜以继日,无怨无悔。正因为有他这样一个平凡普通的乡医工作在一线,使得防治艾滋病的各项措施得以顺利实施,使得这些艾滋病人对生活充满信心,使得乡亲的恐慌心理得以稳定。
百折不挠:用心血营造和谐与快乐,关爱在精心呵护中渗透
艾滋病患者的出现,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定因素,加强艾滋病患者的管理和防治知识宣传尤为重要,2003年,为适应艾滋病防治需要,我县成立“温馨家园”,王焕云担任园长。
王焕云清楚,温馨家园的成立,是为艾滋病人营造和谐与快乐的开始,以后的日子里,它将成为艾滋病患者最温暖的家。
他深知责任重大!
艾滋病患者每周到温馨家园领取药物,每次领药时,王焕云总是不厌其烦地询问服药情况,对未规范服药人员及时纠正方法、剂量、品种;为观察艾滋病患者的身体情况及服药效果评价,艾滋病患者每三月到温馨家园进行免费体检及CD4检测;为提高病人防治知识知晓率,保证抗病毒治疗效果,了解艾滋病家庭生活、生产情况,每半年县疾控中心都到温馨家园开展防艾知识培训暨感染者及其配偶面对面交流活动,王焕云站在讲坛总是语重心长地讲解防治知识,劝规患者坚持正规服药及坚持使用安全套;打工人员返乡高峰时,在村民家、在学校、在艾滋病患者家、在田间地头,总能看到王焕云发放艾滋病防治资料、开展面对面宣传的身影。
一位男性艾滋病病人, 2003年开始抗病毒治疗,服药一周后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副反应,因此对治疗产生疑虑,开始拒绝服药。王焕云得知后,立即把这位病人接到 “温馨家园”,经过三天耐心劝说,这位病人思想通了,又开始服药,直到现在,效果非常好。
有一对艾滋病夫妻,丈夫耳聋,二人均已发病,于2005年开始抗病毒治疗,治疗初期,二人不能耐受药物副反应,均未规范服药,访视时王焕云发现,王焕云讲解了不规范服药的坏处,劝二人要规范服药,考虑到二人理解问题能力有限,他在病人家住了一周,每天将应该服用的药用纸包好,教他们服用,服用了几天后,副反应消失了,病人也熟悉了服药方法,王焕云笑着走了。
温馨家园没有办公经费,设备相对简陋,为了顺利开展工作,县疾控中心给它配了电话、传真机、电脑、摩托车等。设备更新了,工作更忙了,留下的费用怎么办?王焕云总是默默承受。有人问:“王医生,你一天到晚都和艾滋病打交道,又 危险,又贴钱,有啥干头?”他总是笑着说:“从艾滋病患者的眼神里,从他们的一言一笑中我知道,只有在这里,这些病人才感到温暖,才觉得自己是正常人,我只是在尽心。”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王焕云就是这样孜孜不倦,就是这样无怨无悔!
温馨家园里,没有歧视,有的是关爱;没有隔阂,有的是心与心的零距离接触。
挫折无悔:用行动化解歧视,爱心在榜样的力量下延伸
王焕云深深地知道,在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的山村,发现艾滋病,无异于在山村投掷了一枚生化炸弹。许多老百姓唯恐避之不及,对那些艾滋病感染者而言,冷落、歧视,不被理解,被抛弃,心理的摧残远远大于艾滋病的本身。关爱艾滋病患者,使村民对艾滋病防治知识得以了解,对防治艾滋病工作尤为重要。
他也是人,最初他和他的家人也有对艾滋病魔的恐惧和不安,也有怕被感染的担心和顾虑。但为了医生这份职业的责任和义务,为了父老乡亲的厚望,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战胜了自我,说服了家人。义不容辞的投入到一线,主动承担起这项艰巨的任务。首先是在艾滋病健康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利用村组召开群众会的机会,他给农民讲艾滋病的防治知识,借助县疾控中心下乡搞基线调查,他参与到各家各户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指导乡亲采取干预措施。部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得知自己患上了艾滋病病后,悲观、失望,情绪低落,萌生了轻生的念头。他心急如焚,一边上门耐心细致地为他们讲解,增强他们生活的信心,一边向上级反映。在他的耐心开导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这些患者得到了免费抗病毒治疗,各项关爱救助措施得到了全面落实。修建的“温馨家园”,真正使他们感到家庭般的温暖,定期不定期为他们送来现金、大米、衣物和真情的话语,使他们充分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在此期间,王焕云更是马不停蹄,每周为他们送药上门,讲解服药方法,督促病人服药,掌握各种副反应,并及时给镇卫生院反馈。山村的沟沟岔岔,一山一水,无不布满王焕云的足迹,真情终于换得这些患者情绪稳定,笑口常开,一味地夸口“是王焕云医生给了我们生存的希望”。
为消除群众的歧视恐慌心理,他主动到艾滋病病人家共同生活或睡觉,有时吃饭,还专门邀请病人的邻居看着他与病人共进餐饮,边吃饭边给正常人讲解防治知识。
该村一艾滋病患者,于2004年6月份发病,当时前胸后背长满带状疮疹,胸背四个部位溃烂,合并蜂窝组织炎,高热、卧床不起,起病急,进展快。王焕云获悉后迅速与县疾控中心联系,汇同上级专家及时来到“温馨家园”会诊。并拿出了治疗方案,在病人生死悠关、经济无着落的情况下,王焕云主动为其承担医疗费。在二十多天的精心治疗中,他不怕脏,不怕累,一天三遍地为其清洗伤口,恶心难受,从不叫苦。患者基本康复了,王焕云却累倒了,在床上躺了三天才起床。
另一位艾滋病病人确诊后,妻子决定离开他。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