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绍 北
女娲是中国上古神话中一位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创世神女,数千年来受到中华民族敬仰与爱戴,祭祀她的香火亘古不熄。鄂西北地区,尤其是竹山县一带,留存有许多与女娲相关的遗址、景观与民俗事象,因而这里的民众对女娲崇拜尤深,感念愈笃。这里以鄙陋之见,就女娲及其民俗文化传播的一个侧面,谈点浅见。
补天创世——原始人类征服自然的生动写照
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漫长的旧石器时代,到距今约一万年进入新石器时代。到大约五六千年前,各地先后进入原始氏族社会末期,除了地下留有的新石器文化遗存外,还产生了内容较丰富的神话传说。郭沫若先生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把上古夏以前这段历史,论定为“传说时代”。
“传说时代”产生的大量神话传说,包含有黑暗混沌、天地开劈、洪水荒火、大地情状等古史和众多的神话人物。这些神话传说,最早大多是氏族部落关于本氏族和部落的来源及祖先的神话故事,它们靠历史文献记载下来,逐步由简单到复杂,由零碎到系统,由神性很浓演化到人性。到汉代则把它历史化、定型化。女娲就是神话传说中被列入“三皇五帝”尊位的人物。“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首蛇身,一日七十变”(《山海经》郭璞注)。“女娲氏亦风姓,承庖牺制度,亦蛇身人首,一号女希,是为女帝”(《太平御览》引《帝王世纪》)。汉代出书的《潜夫论·五德志》上说:“世传三皇五帝,多以为伏羲、神农为二皇,其一者或曰燧人,或曰祝融,或曰女娲。”《春秋纬运斗枢》上则直接称认“三皇者,伏羲、神农、女娲。”
女娲为什么被尊崇为娲皇、女帝?屈原在《天问》中曾让人自悟地提出:“登立为帝,孰道尚之?女娲化体,孰制匠之?”女娲被人们尊崇为皇为帝,首先是她创造了人类。“天地开劈,末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 桓于泥中,举为圣人”(《风俗通义》)。女娲被人们尊崇的另一个原因,是她改善并开创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传说时期的洪荒时代,生存条件艰苦,自然环境恶劣,人们穴居野处,“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槽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礼记·礼运》)。那时洪水滔天,荒火遍地,毒蛇猛兽横行,人的生存受到极大威胁。人们在认识、适应并征服自然条件的过程中,作了长期的艰苦努力,女娲成为那个时代神奇的英雄。《淮南子·览冥训》对女娲补天创世的功绩作了详细生动的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这场改天换地、重排河山的斗争,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环境,“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人的生存环境初步整治以后,女娲又因应天地四时的运行规律,制定了万物相处的规矩与准绳,清除了违反法则、伤害民生的弊端,以德治理天下。“背方州,抢圆天,和春阳夏,杂秋约冬。枕方寝绳,阴阳之所雍沉不通者,窃理之;逆气戾物、伤民厚积者,绝止之”,“以从天地之固然”。在女娲的治理下,人们坦然安居,勤苦劳作,连“禽兽蝮蛇,无不匿其爪牙,藏其蛰毒,无有攫噬之心”,人与人之间、人与世间万物之间形成和谐相处的局面。
女娲的赫赫功业,应是原始先民战天斗地,探寻自然规律,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改造生存环境,促进自身进化的共同意志和集体创造,是他们向着文明门槛艰苦跋涉的生动写照。女娲是原始氏族社会的杰出首领,并集合了许多杰出人物的智慧和才能于一身的理想化身。神话中的女娲身上所体现的,是原始先民改天换地、艰苦开拓的创造精神,是改造人与自然、追求天地人和谐相处的和合理念,是不避危难、谋民福祉的民本思想。这些精神,正是我们世代继承和弘扬的民族精神的特质。
兄妹婚育——蛮荒时代血亲婚姻的历史折射
神话传说中的女娲,与“三皇”之首的伏羲是兄妹俩。《春秋世谱》上载:“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故世言女娲伏羲之妹。”《风俗通义》上也说:“女娲伏羲之妹”。伏羲姓风氏,一作伏戏、伏希、宓羲,亦称庖牺,是木德天帝,东方和春天的象征。伏羲的神话传说广泛见载于《易》、《礼记》、《山海经》、《淮南子》、《楚辞》、《抱朴子》、《拾遗记》等典籍中。传说他蛇身人首,观天象地理、鸟兽之纹,“近取诸身,远取诸扬,于是始作八卦”,他还“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作瑟造《驾辩》之曲”,“制嫁娶之礼”,“配牺牲以充庖厨”。他还能“缘建木而上下于天,是沟通天界与人间的使者”。伏羲治理天下,得到女娲的鼎力帮助,《淮南子·览冥训》上说,“女娲阴帝,佑宓戏治者也。”
神话传说中,女娲抟土造人之后,又遇到一场洪水浩劫,黄土做成的人都淹死了,于是女娲与伏羲兄妹结合,再造人类。唐代《独异志》记载了这个传说:“昔宇宙母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是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交尾而拥的图像,大量出现在汉画像石刻和唐代绢画中,证明这一传说早在汉代已相当流行。有学者指出,西汉鲁恭王造灵光殿,始画伏羲女娲二像于壁,是为这个传说见画之始。1928年在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代绢画,彩绘人首蛇身伏羲女娲二人,伏羲在左,戴巾,张左手执矩和墨汁;女娲在右,面贴金,束高髻,张右手执矩。上身相抱,下尾相交。二人头上有象征日、月、星辰的光环(刘锡诚《中国象征辞典》)。
兄妹关系等同于夫妻关系,可以结婚生育,这在当代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可在宇宙尚未得到整治的创世时代,却是合理的,是原始氏族社会母权制时期十分自然的事情。马克思在研究摩尔根名著《古代社会》一书时指出:“在原始社会,姊妹曾经是妻子,这是合乎道德的。”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依据当时搜集到的研究成果,对原始社会的群婚制进一步作了深刻分析,指出:“血缘家庭——这是家庭的第一个阶段。……,兄弟姊妹的关系,在家庭的这一阶段上,也包括相互的性交关系,并把这种关系看做是自然而然的事。这种家庭的典型形式,应该是一对配偶的子孙中,每一代都互为兄弟姊妹,正因为如此,也互为夫妻”(《马恩选集》第四卷)。被郭沫若先生称为“野合杂交时代”的原始共产社会,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这是氏族社会母权制存在的婚姻基础。随着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这种家庭血亲婚姻关系开始发生变化。恩格斯指出:“起初先排除同胞兄妹之间的性交关系,最后甚至禁止旁系兄弟和姊妹之间结婚”,“没有血缘亲属关系的氏族之间的婚姻,创造出在体质上和智力上都更强健的人种,两个正在进步的部落混合在一起了”(同前书)。由血亲婚到族外婚,这是人类自身进化发展的一个伟大进步。《礼记·月令》记载伏羲女娲结合诞育人类之后,又制定了“嫁娶之礼”,废除了血亲婚,倡导氏族婚。关于女娲兄妹结婚诞育人类的神话,是原始社会血亲婚姻制度的历史折射。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它符合人类古代社会进化的历程。
女娲神话——鄂西北世代传唱的民族创世史诗
女娲神话,不径而走,在鄂西北地区广泛流传。女娲神话流传依托的物质形态,有竹山县西95里的女娲山,“俗传女娲炼石补天即此,山下有女娲庙”(《郧阳府志》明正德版),县南官渡河畔的伏羲传经洞、伏羲女娲阴阳双修摩岩石刻,还有中外闻名、全国唯一大型矿床,被传为女娲补天的五色石绿松石矿藏。女娲神话流传的精神形态,是鄂西北地区大量的民歌民谣、民间故事,以及对“女娲娘娘”的民间祭祀活动。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发现于堵河源头、流布于鄂西北各地的民间丧鼓歌的代表作《黑暗传》。
1983年胡崇峻先生编辑的《神农架民间歌谣集》中,就刊出叙事长诗《黑暗传》的节选,其中就有女娲斩共工、炼石补天、断鳌足立四极、聚芦灰止洪水等情节。2002年长汉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黑暗传》,是胡崇峻先生从8种残缺的不同版本、十几位民间歌师口述记录文本精心整理的长达5000多行的整理本。在第四部分“人祖创世”中,唱女娲的诗有500多行。从女娲出生到逝去都一一铺叙,几乎包含了古代典籍有关女娲神话的所有内容。“抟土造人”叙述得精细传神:“女娲出世一美女,身高一丈有余零。出世学会观天象,又察地理手段能。……九山九海无人住,需要传衍子子孙孙。起个念头心中喜,不如挖泥做泥人。比着自己一般样,泥人泥手泥眼睛。有牙齿,有眼睛,有腿有脚无灵性。……女娲要用自己血,一点一滴做成人,有血有肉有灵性。比自己,画人形,先画眉毛并七孔,五藏六腑画完成,画上三百六十人骨节,又画血脉身上存。九十画得四肢出,汗毛十万八千根,顶头额角都画尽,十指汗肺手连心。“《黑暗传》对女娲伏羲兄妹合婚诞育人类也有铺叙:说起女娲哪一个?她是伏羲妹妹身,洪水泡天结为婚。盘古之后她为尊,兄妹二人已成婚。统天统地统三光,包天包地包乾坤。……阴阳会合真造化,造化天地产贤能。结胎原是卦爻定,胎漏产出众黎民。”女娲炼石补天的叙唱,在《黑暗传》中尤写精彩动情:“共工撞倒不周山,上方倒了擎天柱,下方袭了地与井,洪水泛滥又混沌。好个女娲有手段,忙炼彩石去补天。一把彩石手中拿,口水喷在彩石上,一把一把补天漏,又吹冷气冰固凝。……哪里天穿哪里补,哪里缺了哪修整,彩石片片随心意,北边天地才补成。彩石补天止天漏,止住天河往下淋,天柱折了来接住,昆仑山高作磉礅。多亏女娲易变化,一双巧手补天庭,时化大鹏飞上下,时化巨龙绕昆仑。……造土造人多辛勤,劳累而殖民多地平。女娲逝后化地母,后土载物养黎民。土生万物也生人,世代不忘地母恩。”
鄂西北地区广泛流传的“丧鼓彩”和闹丧风俗,是追悼亡人的挽歌和仪式,实际是古代祭祀歌舞的民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