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堵河文苑
女娲及其文化研究三则
发布时间: 2005-07-05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提纲·供研讨)
匡裕从

  本文研究主旨在于让神话安家落户,让传说定位归根,以期对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有所裨益。
  女娲之传说
  “女娲,故神女而帝者也”(《山海经·大荒西经》)。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焰不灭,水浩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女娲炼五色石(青、黄、赤、黑、白——笔者注)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淮南子·览冥训》)。
  此外,《太平御览》、《路史》、《华阳国志》等等古籍中亦有零星之记载。
  民间传说故事则更多。
  怎样认识女娲?她有哪些贡献?
  汉代《运斗枢元命苞》一书中以神农、伏羲、女娲为三皇,可见其贡献之大。
  其一,炼石补天:“地平天成,不改万物”;
  其二,抟土造人:《御览》说她一日造鸡,二日造狗,三日造羊,四日造猪,五日造牛,六日造马,七日造人;
  其三,制定婚姻制度:《风俗演义》、《路史》等书记载,女娲制定了男婚女嫁的婚姻制度,内容有三点:第一,正姓氏,制止了“男妇同姓,其生不蕃”的现象。第二,通媒,以示嫁取之郑重,杜绝了随意苟合的现象。第三,下聘礼,以示诚心求恳,减少了“合后即离”的现象。
  这里折射出了女娲生活时代的信息,即她生活在原始群向母系氏族过渡的时期。她使人类社会由血缘婚向前跨进了一大步,进入了族外婚,这就是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说的普耶路亚婚,血缘婚前期是群婚,实行杂交的男女关系;后期是同辈婚,即按辈份发生性行为,同辈人互为夫妻,一般认为北京猿人时期就是这种婚姻形态。进入族外婚(普耶路亚婚),按照恩格斯的分析是在一定范围内一群女子与另一群男子或者一群兄弟与另一群姊妹互相通婚,但禁止同胞的私旁系的兄弟姊妹之间的婚姻关系。恩格斯更进一步指出氏族制度就是直接从这里产生。(至于对偶婚取代普耶路亚婚,那是新石器时代的婚姻形态,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之内)。
  有的民俗学家把女娲与古希腊的爱神阿佛罗狄德相比,认为女娲是主管婚姻与爱情的女神,是中国的爱神。
  其四,摹仿自然之音韵(如风鸣、鸟叫、水溅……)创造了音乐和歌唱。
  由于以上贡献,称她为皇,为华夏圣女,均不为过。
  她是哪里人?什么形象?第一个问题答案太多(后详);第二个问题,人首蛇身赤发。在南阳出土的汉画象石刻和四川新津汉石棺画象均如此,(与伏羲在一起,女娲手托月),在明代肖云的《离骚图》中为窈窕仙女,清代任伯年的《女娲炼石图》中又画为楚楚动人的仕女。
  因系传说、神话,所以其形象不可深究。至于传说的内容,历来都有不同的以至反对的看法。最有影响的是汉代王充在《论衡》中所说:“天非玉石之类,焉石所能补?且女娲虽长,焉能及天,不能及天,又安山?此三尺稚子亦知,何需烦辩?”
  关于女娲文化的研究
  近年来由于文化之普及,传统文化研究的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旅游文化的火爆,对女娲文化的研究逐渐形成了气候。
  各地都想取得让神话安家落户,让传说定位归根的目的,于是在女娲的出生地、活动地、墓葬地上大做文章。据我掌握的极不全面的资料有以下各处:
  1、甘肃天水市北道区中滩乡西30里处王钟峡,有女娲山及女娲墓,每年正月十六(生日)和七月十九(忌日)均举行活动,近年演变成了由政府出面的女娲文化节;
  2、山东泰安市城北七里处,有石,传为女娲炼石补天处;
  3、陕西平利县距城40里处有女娲山(中皇山?)被说成是女娲出生处,称为女娲之乡。年年都举行活动,近年连续举行了三届女娲文化节,对招商、旅游推动很大,以引起安康市、陕西省的重视,在全国亦有影响。
  4、山西洪洞县,有宋太祖敕建的女娲庙,时间是宋开宝四年(971年);
  5、河北涉县有中皇山,传为女娲诞生与炼石之处,已举办了三届女娲文化节,成为国内较有影响的纪念女娲的节日。
  6、山西洛城市魏家店,有明万历年间的石碑,记女娲事迹。
  7、河南辉县市八里沟有女娲谷,当地亦每年举行活动;
  8、辽宁朝阳市辖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牛河梁村,有庙,像及石。开发较晚,尚未形成规模;
  9、四川雅安市有女娲补天雕塑,立于繁华闹市区。据称市内有女娲沐浴处,称为女娲瑶池;
  10、重庆忠县距县城45公里处有石宝寨,有女娲补天剩下的石块,被称为宝石,寨因此得名,近年偶有活动开展。
  11、陕西潼关黄河南岸,有女娲墓,当地人认为现住东山之人,即为女娲所造人之后裔。因其面临黄河有水,又有黄土,故为抟土造人之说增添了条件。该地从2003年起,每年都举行女娲文化节(按:《华阳国志》称:“陕界黄河中有小洲岛,云为女娲墓”,是否与此地有关?待考);
  12、山东济宁市西40里的承住山,相传为女娲炼石补天处。其文化内涵尚等进一步开发研究。
  以上十二处,所称其根据来源于各该地明清时期的县志和民间传说。
  13、湖北竹山县城西80里处,麻家渡镇属地内。抛弃民间传说不真,古籍中有以下记载:
  甲:五代蜀杜光庭著《录异记》中:“房州上庸界,有伏羲女娲庙,云是抟土为民之所,古迹存焉”。907年—979年是我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当时北方相继有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南方及山西则有吴、南唐等十国。本书作者为五代蜀人,无论是前蜀还是后蜀,都在十世纪上半叶,因此可以说这是最早记录女娲庙的文字之一。
  乙:《康熙字典》有关条目中,有女娲山及庙的记载(“女娲山在竹山县西”)并有诗一首。
  丙:《郧阳府志》(康熙版)《竹山县志》(同治版)均有记载。“娲山青锁”是竹山县的八景之一。
  实物方面:女娲庙已毁,留有“女娲炼石补天处”一块,可为佐证。
  以上,我们列举了多处(仍不全面)与女娲有关的记载,可谓众说纷纭,并无一确凿之处。女娲本属神话传说人物,本就虚无缥缈,加之时代久远,留下了诸多处所,应不为奇。即使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在考订其生平时,也会出现差异。例如三国诸葛亮卧龙岗隆中,就有湖北襄阳和河南南阳两说,明末的李自成亦有战死湖北通山九宫山和隐居湖南石门夹山寺两说。
  关于女娲文化的传播
  女娲是神话人物,如何看待神话?这是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历史是人民的历史,其最早的表现形式就是神话,科林伍德说:“神话是已知事实的一种陈述”。卡西尔说:“在神话的想象中,总是暗含着一种相信的活动。没有对它的对象实在性的相信,神话就会失去它的根基”。所谓“对象实在性”,当然不能理解为历史的真实。可以说从本质上看神话是虚构的,它所推衍的故事均为想象的结果。这是我们现代人物的认识。在远古先民那里,他们是将神话当作历史来叙述的,神话人物就是他们的祖先。他们之所以对神话的真实性深信不疑,究其根源,乃是因为神话发端于原始社会的宗教观念。
  总之,神话是一种观念体系,是文明与野蛮之交的人类精神世界的集中表达,它的表现形式是虚构的,而内核是历史的真实的。就象现在作者写小说一样,小说中的人物、故事情节是虚构的,但其反映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则是真实的,作家们是在以“假”说“真”,对神话我们应作如是观。
  让我们再回到女娲,她的出生地、抟土造人处、墓葬处有诸多不同的说法,而且也不可能有一个大家一致认同的结论。这是否会影响女娲文化的传播?恰巧相反,正因为没有一致的结论,各自进行发掘、开发和研究,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促进女娲文化传播和发展。
  当前谁能够研究深入、宣传到位,或者用时尚的说法“自我包装”得好,谁就可以赢得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比较而言,竹山县在女娲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中更具优势。第一,有古文献资料的记载、实物的佐证和大量的民间传说;第二,有具体确凿的地点,并非泛指某一带或某一地区;第三,有各级领导的重视;第四,有全县人民的企盼、支持。我们有理由把这一工作做得更好。
  勿庸讳言,眼前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们且从文化传播学的层面上看,一种文化的传播,有以下三个基本途径:文字传播、音像传播和民间传播。这三方面尽管已经做了不少工作,但仍有相当的空间供我们努力,使我们在女娲文化的传播上做出更好的成绩。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