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 卜
八零年代的人有八零年代的个性,不比“垮掉的一代”颓废,也比不了愤青的忧国。
二十多年走下来,走得一片茫然。面对纷繁多元的社会,会驻足观望,我的出路在哪里?还有我的方向。世界太和平,爱我们的人常说:你们真幸福!谁知道幸福是什么?母亲的一碗热汤面?还是父亲的一顿打骂?在汤面面前,只是埋头在一片哧溜声中碗底朝天,在打骂面前会放声大笑,笑得父亲怒火中烧心理打颤。
八零年代的我们太过标榜个性,标榜自我,然后在标榜中丧失自我,丧失判断力。可八零年代的人并不是输不起的,我们会把挫折视为代价,成长的代价,就当是为成长交的学费好了。我们会交很多很多学费,然而成绩总是很差,这是一件让人郁闷的事情。
不知道是社会不肯接受八零年代的我们,还是我们拒绝长大,总之我们的幼稚总是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我们执著,执著这个世界的真善美,怕见风霜,怕见凄凉,会用自己的心去丈量在这个真诚灭绝的时代里,人到底有多坏!即使这种侥幸在意志中崩溃了,也只是前辈们一个不经意的玩笑而已,我们渴望他们说“是”。
关于爱情。八零年代的人是不缺爱情的,我们够酷够IN够时尚,而父母似乎是潜伏在周围的猎手,我们逃不了多远。可是被捕后我们的不屈与骁勇常常使他们知难而退,毕竟我们不再是乖宝宝,我们有思想,有头脑,有自己的价值观、道德观、爱情观,我们要自由,包括爱情。让他们放心的是,我们还缺乏了一点点勇气,比起70年代用身体写作的美女作家,比起不羁放荡的木子美,我们差远了!可行为艺术已有人开了先河,我们又将怎样去发展?
八零年代的我们乐于接受新事物,喜欢生活富有挑战性。我们是伴随着崔健打破传统穿的邋里邋遢唱着《一无所有》胡乱弹着吉他而出生成长的,这本来就是一个向叛逆转折的年代,具有这样的潜质也不足为怪。不过悲哀的是崔健很快被一拨又一拨的新人所取代,而这些新人们又很快被我们忘掉看着我们为后来的一批人追逐喝彩。我们用同样迎新的姿态来迎接网络时代,于是造成我们自己的悲哀。每个人蛰伏在网络背后自以为很安全,只有当自己陷入虚拟无法自拔的时候才会感觉到与现实割裂的痛苦和无助,我们都太孤独。
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衢,可是在漫天的日光中也自惊心动魄。可惜我们只顾忙着在一瞥即逝的颠仆的橱窗里找寻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像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也许生于八零年代的我们应该为自己鼓掌,固然成长中有太多的不确定,但至少我们还没有被金钱奴化掉,这是值得庆幸的,我们的感情还纯洁,灵魂还干净,至于将来的社会要怎样着色,我想,那该另当别论了。 文章来源:竹山论坛“堵河文艺”网友作品DVBBS/dispbbs.asp?boardID=7&ID=3893&page=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