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 人
看完新闻联播,突然想起今天晚上一中礼堂有一场少儿文艺决赛的晚会。
“看晚会去吧!”儿子一听,高兴的跳起来,“我要去,我要去。”
儿子7岁多一点,每天晚上七点半至八点半中央七台的“蓝猫淘气3000问”是必修课,今天居然忍痛割爱,可见他对外面的世界是多么向往。
儿子抓住我的手,一路小跑。“爸爸,今天是不是幸福的日子?”儿子的问话让我一惊,不知他从哪里学来的新词汇,我高兴地说:“是的”。“什么是幸福的日子呢?”这是儿子提问惯用的方式,我说:“因为今天有晚会看。”
进得会场,演出已经开始。前半截坐满了人,后半截看客寥寥。我走到 一个后面无人的座位,让儿子站在座椅上。儿子很快就进入了角色,和着大家的拍子鼓掌。不一会,他的情绪就活跃起来,跳下座位,在横走道下旁若无人的摇头晃脑,手舞足蹈,全然没有一点羞涩的模样。
我想起了儿童教育专家周弘在《赏识你的孩子》中讲到的一个故事:内容是2000年中国少年羽毛球队兵败吉隆坡时痛苦的一幕。国内外羽毛球界人士大都看好的中国队,不仅输给了强队,而且输给了泰国这样的弱队,结果大败而归。后来在分析失败的原因时,人们独具匠心地推出了这样一组画面:
大赛前夜,各国队员在一起联欢。外国的孩子将扫帚当吉他,将矿泉水瓶当麦克风,歌之舞之,尽情嬉闹,风趣夸张,充满了少年的灵动与想象力。中国的孩子则呆呆站在一边,扎成一堆,不敢大声嬉笑,更不敢主动与人交往,一个个手足无措,眼里充满了绝望,一个小队员拿着话筒竟然哭了起来。
周弘的解说词更是意味深长:“中国的孩子是含羞草,总是不敢。他们脆弱、沉默、呆板、老气横秋,缺乏自信、活力、激情、个性和磨练。”
我多少吃了这方面 的一些亏,自然不希望从儿子的身上看到自己“懦弱”的一面。会过神来之时,儿子不见了。左右盼顾,原来儿子在后面,正在将没有翻起的空座椅一个一个地往上翻,然后背着双手,检阅自己那排列整齐的“部队”。
为了不干扰大家,也为了儿子早些入睡,我们提前退场了。走到叶氏超市,我准备买一些食品来“嘉奖”他,哪知他却选择了两粒泡泡糖和一颗棒棒糖,价值一元钱。
“爸爸,今天是不是很幸福?”儿子 兴犹未尽。
“是的”
“为什么很幸福呢?”
“因为我们今天很高兴 。”
走在路上,我想,当我们围着方城战的天昏地暗时,当我们把自己锁定在电视屏幕前足不出户时,当我们潜心工作心无旁鹜时,我们耽误了孩子多少“幸福的日子”,又扼杀了孩子多少自由的天性?
晚饭后时间还早,便带着上四年级的孩子街头散步,行至影院路口遇见一个以粉笔字和简笔画乞讨的乞丐,孩子静静的看了大约20分钟,给了两元钱后,接着我的手回家。
半晌,孩子突然说:“爸爸,我是幸福的。”我惊奇的问“为什么呢?”孩子答到:“因为我能读书,不用当叫花子,有爸爸妈妈爱我,还有许多的人关心我。但我也很佩服这个叫花子,他也不大,又没亲人,能自食其力,自己生存。”我心里一惊,没想到孩子小小的年纪竟能想到幸福和生存。
孩子睡后,我就坐在电脑前,看着以前的东西,想着孩子的话语,思考着幸福…… 其实,幸福的代价并不昂贵,也并非不可求。只要你调节一下生活的模式,幸福的日子就在你身边。 (文章来源:竹山论坛堵河文艺DVBBS/dispbbs.asp?boardID=7&ID=4479&page=2)
